“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的打击和影响超过了珍珠港事件。布什政府发动的新世纪“反恐之战”已近两月。在前方打仗的同时,专家学者已开始“痛定思痛”。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中东问题的阿贾米教授在《外交事务季刊》发表的文章说:“在当今的穆斯林世界,不论是伊斯兰信徒,还是非伊斯兰信徒,反美情绪极度高涨。”美国阿拉伯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安东尼认为,根据他38年来同穆斯林世界的交往经验,引起 反美情绪的是具体的美国政策,特别是美国的中东政策。穆斯林批评美国制定政策时,受到特殊利益集团过多的影响。
欧洲《人道事务评论》季刊主编兼欧洲论坛主席梅里特在《国际先驱论坛报》撰文认为,恐怖袭击对准美国的主因是,“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愈来愈大”。现在有接近50个国家被联合国列为“最低发展国家”,比30年前多了一倍。美国的对外援助反而迅速下降,现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1%,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他批评说,美国及其欧洲盟友都纷纷讨论如何对付恐怖主义,但却极少谈到如何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
我们再听听亚洲的声音。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日前接受法国《世界报》专访时,激烈批评阿富汗战争是一场“可疑的战争”。他认为,美国等西方大国在阿富汗进行的这场战争由于未能避免阿富汗人民的痛苦并使这个国家陷入混乱,以致恐怖主义的非人道性质变成了“暧昧”而模糊不清的东西。大江认为,可以用美国作家斯坦贝克一部小说的书名来形容:“伟大的国家正在卷入一场‘可疑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动机是暧昧的。即使美英能够击毙或生擒拉丹,战争的“手段”也难以医治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脆弱性;相反,很可能引起第二波、第三波甚至更多的恐怖主义浪潮,其结果是让恐怖主义得以将其国际社会拖入一场遥遥无期的“可疑的战争”。
以上专家学者几乎在表达同样的观点:美国目前在阿富汗进行的战争,即使美国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对消除国际恐怖主义来说,也只是“扬汤止沸”。如果再扩大打击范围,那就“很可能引起第二波、第三波甚至更多的恐怖主义浪潮”。而美国若能调整政策,通过和平手段,公平合理解决以巴冲突,真正实现中东和平;在国际社会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在消除贫困方面做出一个超级大国应作的贡献,才可能对国际恐怖主义做到“釜底抽薪”。人民日报记者任毓骏
《江南时报》(2001年12月12日第四版)
   订头条新闻送千元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