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白沙瓦11月6日电(记者刘洪 孙浩) 白沙瓦,巴基斯坦西北边陲的一个重镇,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卡。在古梵文中,白沙瓦是“百花之城”的意思。莫卧儿王朝开国君主巴卑尔大帝,曾在自传中盛赞它芳香馥郁的鲜花。中国北魏使者宋云路经此地,称赞这里“林泉茂盛,土饶珍宝”。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时,也以浓抹之笔称这里是“谷稼殷盛,花果繁茂”的天府之国。
而今漫步白沙瓦街头,却是人去物非,往景不再。触目所见,是树木稀疏,鲜花零落。从三三两两衣衫褴褛的小孩子沿街叫卖的各种鲜花上,似乎依稀可见“百花之城”当日的风采。据当地人讲,这些小孩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阿富汗的小难民,其中很多无家可归,流浪街头。另据白沙瓦负责难民事务的官员阿卜杜勒·哈菲兹介绍,白沙瓦两百万人口中,有大约一半是阿富汗难民。他们中一部分是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逃难来此,另外一些则是不久前美军空袭阿富汗后涌入。
随着大量难民的涌入,白沙瓦已从“百花之城”变成了事实上的“难民之城”。
新来的难民,很多都居住在难民营里,一顶帐篷就是他们的家,一条毛毡就是他们的床。毛毡破烂肮脏,散发出难闻的怪味。帐篷则绵延相连,一眼望不到尽头。难民营已与城市相连,帐篷已被土坯房代替。由于拖家带口,工作难觅,难民们的生活都相当清苦。为了生存,他们除领取一些救济物资外,纷纷展开自救活动。大人们外出做苦力,沿街叫卖各种杂货。孩子们也走出家门,洗车、卖花、擦鞋、捡破烂,很多人干脆以乞讨为生。
难民的大量涌入,给白沙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难民营邻近的一条公路,原来林木茂密,树影婆娑。但现在靠近难民一侧,早已是树影全无,一片光秃。生长了数十年的树木都化成了难民营里的缕缕炊烟。白沙瓦的大街上,许多地方垃圾遍地,恶臭难闻。为了挣钱,条件好的难民买了马车或旧卡车跑运输养家糊口,过量的车辆拥挤于白沙瓦的路口,交通秩序混乱不堪。汽车排放出的尾气也让路人为之掩鼻,白沙瓦的交警也都不得不戴上一个塑料的鼻罩。大量的难民还给当地的就业带来了冲击。据当地人讲,现在,白沙瓦的社会治安要比以前差了许多。
“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对阿富汗难民来说,实在是一种无奈。他们也迫切希望能重返家园,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对巴基斯坦来说,接待这些难民无疑是勉为其难。巴政府多次表示,他们承担了本应由国际社会共同承担的难民压力,已是不堪重负。
而今,波恩会议传来好消息:阿富汗各派已就组建临时政府达成协议。阿富汗终于在漫漫和平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但愿和平之风尽快吹遍阿富汗大地,但愿难民们早日重返家园,也但愿白沙瓦这个“百花之城”重现它昔日的风采。(完)
   定短信头条新闻 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