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沈阳晚报> 新闻报道
 


假药泛滥消费者要留神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2月12日 11:59 沈阳晚报

  人生在世,难免病灾。有病吃药,理所当然。然而拿了钱买回的却是假药,花了冤枉钱却没治好病,这样的药与图财 害命绝对可以挂上钩。为此,记者专门采写了这组关于药品的报道,请读者留神身边的伪劣假药。

  国家查药

  2000年伊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外公布了全国药品抽检结果,1月17日,中央电视台晚9时的《现在播 报》节目对部分劣质药品进行了曝光。

  这次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组织各省级药品检验所在全国范围内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部门进行的抽样检查, 共有136种药品被列为劣药;37种标示药品为假冒药品;10种药品被撤消批准文号。本报今日公布部分劣药“黑名单” ,请读者和消费者在购买药品这一特殊商品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记者抓药

  按照《国家药品质量公报》中提到的假劣药品名单,记者在我市30余家药房进行了暗访。

  记者“照方抓药”的结果看上去颇为乐观,部分药房虽在出售《公报》中涉及的药品名称,但并不能完全“对号入座 ”。这是由于假药的认定须对照生产厂家、药品名称和生产批号,给暗访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但记者并非一无所获,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沈阳的药房可以用“遍地开花”来形容。在大东区联合路附近不到2千 米的马路两旁,竟有大大小小6家药店,中街和太原街的药房更是随处可见,而为数不少的小药房则是“前店后床”的“夫妻 店”,店内环境令人不敢恭维。

  在南市附近的一家药房,货架上除了药品外,还摆放着洗发水和杀虫剂,当问及这些东西会不会“交叉感染”时,业 主称,不少药房都捎带着搞些“副业”。而和平区的一家药房内不仅放着自行车,还挂上了一个鸟笼子,柜台上则摆着几副尚 未涮洗的碗筷。

  市民说药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谈及药的话题,每个人都有一番感慨。

  沈河区一位市民说,现在到医院看病太费事,有个头疼脑热小病小灾的大伙都买点药,吃啥药全凭经验,至于药的真 假则无法判断。

  大东区的一位市民说,活了七十多岁,没少得病。过去闹病,吃上药就好,可现在吃啥药都不太管事儿;都说病菌的 抵抗力强,但科学也比以前更进步了,药力咋就不如从前呢。

  一位曾从事过“药品生意”的圈内人向记者透露,药品经营利润巨大,“卖一赚一”是小菜一碟,南方某城市生产的 一种销量很大的抗菌素,药房里大多卖到每盒12元左右,而在厂家的展销会上,10元钱就可买到两盒,药商成批订货,价 格还可商量。这说的是真药,要是假的,简直是一本万利。他同时表示,现在有关方面抓得挺紧,倒药的风险大,钱也不如过 去好赚,所以他已经“洗手不干”了。

  专家谈药

  去年市药品检验所对全市药品生产企业、经营单位及医疗部门生产经销的1124种药品进行了抽样检查,不合格率 为14.8%,其中中药制剂的不合格率则高达60%。

  药检部门的工作人员说,以前不合格药品是假的多,如今多是药品含量不够,说白了就是吃不死人,也治不好病。据 查,有两种销量很大的抗菌素,其药物含量只有10%-20%,根本达不到应有的疗效。

  针对药房遍地开花的现象,有关人士称,街头许多药店都属挂靠经营,打着“国营”的招牌。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国 有药店的药品相对可靠,一些药房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宁可向挂靠单位交钱,也要沾沾“国营”这块金字招牌的光。而 部分药品经营单位只管收钱“卖”牌子,对所属药店的监督管理睁一眼闭一眼,给不守规矩的经营者提供了为所欲为的方便条 件。

  据介绍,药房内湿度过大会引起药品受潮失效,药品周围环境不洁则会使药品的微生物含量超出规定标准。服用了这 样的药,不仅不能治好病,反而可能导致新的疾病。辽宁中医学院的杨积武教授说,生物制品类药的保存环境十分重要,一般 在摄氏0---4度才能使药品保持原有的药效,部分小医院、个体诊所和个体药房的存储条件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

  本报记者李岩




相关报道: 消费者要学会说“不”
相关报道: 提醒防范不法经营 广东启动“消费警示”
相关报道: 为维护消费者权益 医疗事故鉴定将打破垄断
相关报道: 商家太缺德 消费者兑奖用了八个月

相关专题:保护消费者权益专题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沈阳晚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