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高,云层低,一打雷就形成“滚地雷”的火球,顺着山坡滚来滚去,所过之处连草皮都焦糊一片……这就是青藏铁路的必经之地——青藏高原上著名的风火山,这也是孙建民、赵等民和邹林立常年坚守的冻土观测站所在地。
铁路经过的地方,土质越稳定越好。全长1118公里的青藏铁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过550公里的冻土区,冻土路基上的1—5米的季节性冻融层,极易影响铁路的稳定性。于是如何解决冻土问题便成了修建青藏铁路首当其冲的难题。
1961年,我国第一个冻土观测站——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冻土观测站在海拔4907米的风火山上建立。
1976年,二十刚出头的孙建民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从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的大院里来到了风火山,来到了冻土观测站。直到今年3月28日记者来到风火山采访,孙建民仍然坚守在连号称“高原之舟”的牦牛都不肯走的风火山上,和他一块儿默默奉献的还有甘肃籍的小伙子赵等民、邹林立。除去回家轮休的时间,孙建民在山上已呆了20多年,赵等民呆了10多年,只有邹林立稍短一些,4年。他们的任务就是——用仪器观测地下2米——35米冻土层在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并将观测记录提供给科研机构的冻土研究人员。
在山上,电话不通,电视没有信号,他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由于海拔高,风火山也是缺氧严重的地方之一,这里的含氧量只有兰州的30%。孙建民回忆说,刚上来的时候,他特别不适应山上的气候。一次,缺氧使他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后来被人送到格尔木一家医院抢救,才算保住了命。不过,这还不算最可怕,比缺氧更可怕的是风火山的“滚地雷”。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他和同伴正在抄写观测记录,天空突然间阴云密布、雷声大作,一个巨大的火球由山顶向他们滚来,并以飞快的速度从距他们不到10米的地方滚过,草皮被烧得直冒烟,那种恐怖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风火山的夏天有可怕的“滚地雷”,同样,山上的冬天也并不好过。这里的冬季长达8个月,最低气温达-43℃。但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都要坚持去1公里外的实验路基上读取气温变化数据,每天一次,从未中断过……
令人欣慰的是,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经过科研人员的长期研究,青藏铁路的冻土问题已基本搞清:在550公里的冻土区中,真正的冻土地段不到400公里,其中极不稳定的冻土地段在100公里之内。据此,设计者已制订出铺设保温层、通风路基等一系列措施。可以说,青藏高原的冻土问题已基本解决。
等到有一天,青藏铁路上有了飞驰的列车,孙建民他们也许才能走出风火山,但无论什么时候,风火山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说过:“我们把青春献给了青藏铁路!”(本报特派记者 杨万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