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实验中学今年高考全过本科分数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03日09:21 哈尔滨日报 | ||
近日,哈工大实验中学贴出大红喜报,表彰该校3年前从外县免费招收的11名农村特困生。今年高考,这11名曾因家贫而面临辍学的学生,分数全部超过本科分数段,最高分数达到633分。 辍学逼近贫困学生 3年前的夏天,栾和新、杨梅、邓万发等11名家住巴彦、方正、五常的外县学生,在中考中都获得优异成绩,然而贫困的家境却让这些孩子面临同样的难题———辍学。邓万发同学是巴彦县的特困生,中考时分数超过录取分数线20多分,打破了乡里连续3年没有应届毕业生考上县高中的记录,但是家里拿不出钱供他上学。王长林同学是方正县天门乡人,从小和父亲、姐姐相依为命,家里只有10多亩地,维持日常生活尚且艰难,王长林几乎每天都担心自己因家贫而被迫辍学。他常想,村里墙上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自己学业的终点,虽然考上了县里高中,也没钱上。 学校,温馨的家 得知这一情况后,哈工大实验中学向这些家贫但成绩优异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学校承诺:免费入学读高中,绝对不收学生一分钱,免学杂费、书费、住宿费等,每月补助180元生活费,定期发奖学金……而学校对这些学生的唯一要求,就是放下包袱,努力学习。 入校后,8男3女共11名外县来的特困生,享受着学校提供的种种特殊优待:每周免费发澡票一张;每月发一两次回家路费;双休日可随时到教学楼自习;防非典时期,学校又将他们8人一间的宿舍调为4人一间;就是到食堂打饭,大师傅也都给他们多盛饭菜,生怕他们吃不饱。逢年过节,怕孩子们想家,老师从家里拿来月饼、粽子,和特困生们一起包饺子、馄饨……今年年初体检,五常来的特困生王光岩被查出营养不良,为了不让他因病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学校领导立即安排他免费住院治疗,单独给他安排伙食:每天早上一斤牛奶加两个鸡蛋,中午和晚上随自己口味多加一个肉菜。在老师们关心下,王光岩的身体逐渐康复起来。学校还提供很多机会,让这些农村孩子开阔视野:高一暑假,学校组织11名特困生免费参加北京夏令营,带他们参观天安门升旗仪式、登长城、逛故宫、参观北京大学。高二暑假,成绩最优秀的栾和新同学被免费送到瑞士考察学习了近一个月。游冰雪大世界、听音乐会、参加3+X讲座……从未走出过县里的农村孩子见了大世面,栾和新同学当时就把考清华、北大,到北京上大学当成了努力学习的目标。 学校的关心激发了11名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他们几个的带动下,班级里的其他城市同学也格外刻苦,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气氛,贫困生成了城市学生们的课外辅导老师。为此,一些外班家长还纷纷私下里请求将孩子转到这个班来。 优异成绩回报母校 3年来,学校付出的40多万元费用没有白费:高考分数公布,11名特困生都进了本科分数线,其中8名学生可以按一表志愿升入理想大学,其余3名也可以按二表志愿读本科。考取学校最高分633分的特困生栾和新同学报考了清华大学;614分的女生杨梅报考浙江大学,605分的邓万发同学报考了哈工大,其余学生分别报考了吉林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大连舰艇学院……为了让他们能迅速适应大学课程,高考结束后,学校还特别安排一个月的课程,找老师教他们微机,又请来美国外教给他们补习英语口语。 高中三年的“传奇经历”,在这些特困生心里打下深深烙印。毕业前,他们每个人都写了一篇饱含深情的作文,记述学校、老师的关怀和照顾。他们还义务劳动,在校园里种下一片绿茵。 图为11名贫困同学的毕业留影。 本报记者 袁红颖 马晓雪 (“新闻110”线索提供)
笑翻天:难以抵挡的开心风暴 享受酷翻天开心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