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人才争夺战, 打得北京中关村
4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措手不及。由境外集团发起的这场大
战,如今在中关村已达到白热化程度。这是记者近日在这
里调查采访时掌握的最新情况。
继国际大产业集团如微软的研发机构挟巨额资金和磅
礴气势挤入中关村心腹地带之后,美、日等国开始用战略
眼光紧紧盯住中国的人才库。
据中关村若干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管理人员分析,中
关村的国际性竞争对手花巨资在中关村建基地、建试验室
、建公司的主要目的在于网罗人才。他们用几千万美元的
投资、几万美元的年薪就地培养、雇佣和消化中关村的高
级人才,对中关村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
从1980年10月23日中关村诞生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起,
这里就成了国际经济技术角逐的战场。中关村已经发生、
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切都具有影响全局的战略意义。
业内人士认为,国际性人才竞争兵临中关村,未尝不
是一件好事。人才市场竞争的残酷,可以优化人才资源的
配置,同时促进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和人才库的整体升级。
但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场竞争是在中关村没有任何
思想和战略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
实际上,挡不住的高薪诱惑只是中关村人才流失的导
火索,是外因;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和重视,才是更主
要的“催化剂”,是中关村人才阵地不稳的内因。
从记者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中关村变革造就的王选
、倪光南、王辑志、王永民等一批国家级人才中,有相当
多的人已经被三部分势力消化了:一部分流向国外;一部
分流向中关村的境外企业;一部分流向全国各地。
分析家认为,作为中国经济技术市场和中国改革的前
沿,中关村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狭义的时空范畴,成为当代
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新概念,是中国兴旺发达的希望。中关
村作为中国智力资源的集中地,还会进一步发展成为人才
的集散地吗?中关村亟待出台有关人才问题的战略性方案
和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