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对于去年年末瀛海威的高层集体辞职事件,
各传媒的声音已逐渐散去。如今,瀛海威员工孙俊有话要
说。为了保持原文的真实性,我们没有对文字做任何修改,
因此文中观点纯属个人观点。
1998 年12 月初以来,瀛海威一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
点,人们不仅关心瀛海威是否还能高举中国互联网服务的
大旗,会不会从互联网“先驱”而成为“先烈”?更在于
瀛海威高层人士集体辞职事件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行业本
身,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是邮电垄断、民网与商
网之争,更牵扯到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经营者的社会道德准
则和基本的为人责任规范,如何在风险投资机制极不健全
的条件下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高科技企业广大员工的
利益?
作为曾经和这些辞职人员一同共过事的员工,对于他
们的离职感到十分的遗憾,毕竟在当今中国,有3 年多互
联网从业经验的人员还屈指可数,况且其中不少人有着丰
富的经验和管理才能,也不乏最优秀的创意人才。他们的
这种集体辞职对瀛海威公司所造成的伤害是巨大和深刻的,
一方面对瀛海威原本正常进行着的业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大量的客户流失和订单撤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至今都仍在
发生着;另一方面是这批人的“公开声明”对公司品牌造
成的严重伤害,这实在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而作为一
名普通员工又不得不面对这一残酷而严峻的现实。
辞职人员的辞职理由之一是瀛海威原来的百姓网战略
道路被大股东中兴发集团所“否定”,中兴发希望瀛海威
转向金融信息服务领域,辞职人员认为不走百姓网的道路
他们就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为金融信息服务对他
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他们不愿走大股东中兴发所安
排的道路。作为在ISP 领域从业了3 年的辞职人员,以这
样一条貌似合理实则可笑的理由来中伤瀛海威显然是站不
住脚的。事实上早从1997年夏天以后,百姓网这个概念就
再也不在公司的各类文件中出现了──1997 年8 月的北
戴河会议上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了向市场转型的要求,而辞
职的15 个人绝大多数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也都对公司的
战略调整表示赞同。
瀛海威最早提出百姓网的概念是基于1995 年互联网
还不象今天这样普及,163/169 网也都没有联通,瀛海威
最初想独立构建一个与Internet 相通的半封闭网,在其
上开展信息服务。但互联网的发展证明这种商业设计完全
是乌托邦式的空想,网和网站是不同的概念,任何网站只
有依托Internet 平台才有存在的价值,确切地说Intern
et 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精神使瀛海威最初独立发展半
封闭式百姓网的理想破灭;其次瀛海威最早提出百姓网确
实抓住了一批最早上网人的需求,但到了1997 年随着上
网人数与企业的增加,一个网络信息服务细分化的市场愈
见成熟,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能上网更需要服务商提供高质
量的服务,也就是说中文网络的商业化已然出现,抛弃百
姓网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就成为瀛海威战略转折的关键,而
在这一点上辞职的大多数人当时也都表示赞同。就是这样
一个被瀛海威搁置了一年半之久的百姓网概念,忽然又成
了此次集体辞职的理由之一,看来这个理由只是辞职的借
口。进一步分析,对于一个企业利润总是第一位的,实践
证明做“百姓网”不挣钱──至少沿袭瀛海威原来的做法
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做“金融信息”有利润,为什么不做
呢?为什么因为自己不懂金融就作出如此的举动,不惜伤
害曾经给予过他们很多的瀛海威呢?依照他们的逻辑:宁
愿要不挣钱的“百姓网”,而不愿向有利润的“金融网”
转型,只能说明他们缺乏对企业概念的基本理解,更不清
楚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基本要求──现代企业制度规定,
企业经营者应该为企业股东的资产保值、增值,创造新价
值,这些作为前瀛海威的高级经营人员不但不能使瀛海威
扭亏为盈,相反却作出更加伤害瀛海威的举动,我不知道
他们的道德心何在?
“没有枪,没有炮,却被要告知要去消灭一定数量的
敌人”,这是辞职人员辞职的又一说法。这一说法从某种
意义上讲也许是正确的,到1998 年年底公司的资金运转
确实很困难,但瀛海威并非到了一无所有、赤手空拳的地
步──大股东的支持依然存在,品牌效应依然存在,各种
社会资源也同样存在,公司的各项业务也在正常开展中,
实际上辞职人员缺乏的是面对市场──这个战场上拼刺刀
的勇气,因为他们从来也就没有面对过市场,他们不习惯
拼刺刀,而只习惯于用最好的机枪、冲锋枪和大口径火炮。
其实这不能怪他们,瀛海威最初设计的进攻模式就是枪和
炮──用巨大的资金变幻为广告、口号、炒做去轰炸市场。
我从1996 年底进入瀛海威上海分公司直到1997 年的8 月,
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居然被告知用不着关心利润,只要有用
户就行,甚至不必去考虑成本──于是瀛海威的商业模式
就是要挣用户1 元钱就必须要先花3 元钱;各分公司如果
有需要只要向总部打一个报告,送上去,上面认可了,钱
也就下来了。钱花完了怎么办,不要紧,再找投资人就可
以了,只要找到投资人,钱不就来了吗?一种典型的花钱
文化,一种十足的赌徒心理──以正在从事的未来朝阳行
业来满足骄狂的心理,以虚夸的前景描述来获取投资者的
信任,而从来没有认真设计过赢利模型和利润来源,没有
人为投资者的利益负责。直到今天前经营者还在感叹自己
的失误是“没有控制资本”,殊不知,靠赌博成功的概率
是偶然的,失败的概率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人会要
一只就会高叫而不会下蛋的母鸡,哪怕她的歌唱得多么动
听。
实事求是地说,做ISP 要想在短时期内获得丰厚的利
润是不现实的,但是并不是说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了。
瀛海威原有的1 个多亿的投资大都花到网络平台、线路资
费与各地分公司的建设与运营费用上了,这样的服务模式
当然必死无疑。但自98 年5 月以来,由于中国电信的平
台开放,使得瀛海威的线路成本与资费压力大幅度下降,
而同时国内Internet 用户数以每年300% 的递增速度发展,
ISP 的业务大有可为,ISP 的盈利空间已然出现,而且随
着邮电改革的深入未来电信增值业务、数据通讯业务必然
会更加开放,瀛海威前景已柳暗花明,今后将继续发展网
络接入业务更要加快发展的步伐,百姓网并不排除商业化,
我想大多数普通百姓更需要迅捷便利的商业信息;但前提
是必须改变原来那种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经营模式,必须以
市场盈利为基础。
早期的瀛海威模式中的另一个怪现象,就是在没有利
润、缺乏有效收入的状况下却有高得惊人的工资水平,仅
工资一项,这15 人辞职就可降低成本100 多万元。1997
年5 月,公司由于资金紧张,将每位员工的工资的30%
作为绩效工资按季度发放,以弥补流动资金运转的困难;
到1997 年10 月,这30% 的绩效因资金困难,就不再发放,
也就是说,员工的工资降了30%,大多数员工并没有因此
而情绪波动,反而十分体谅公司的难处;另一个事实是公
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并没有降工资,依然拿着高薪,当时他
们拿的是年薪,但只拿合同规定的70%,另有30% 作为绩
效没有发放。现在一部分辞职人员就以这30% 的年薪没有
兑现为由,将公司配给他们使用的桑塔纳轿车开回家,至
今未有归还,此外还几乎人手一部移动电话,部分人员还
拿走了笔记本电脑、所有技术文档甚至恶劣地拆走电脑上
的硬盘。我不明白,作为员工在被减薪后能情绪稳定更发
奋地工作,作为高层管理人员更应该清楚30% 的年薪未发
是因为公司预定的市场目标没有实现、资金困难,按照原
来97 年的责任目标,要完成1 个亿的收入,每个分公司
经理当时都签定了经营责任目标书,但实际只完成900 多
万,如此的经营能力与经营业绩,还谈什么“经营团队、
知识精英”?!再说对待辞职人员的待遇,公司规章上、
每个人的劳动合同上都有明文规定的,我想这些辞职的高
级管理人员不会缺乏这种基本的法律常识吧。退一万步,
打个比喻,就算我欠你的钱不对,但你就有权力可以随便
拿我的东西不还吗?这里有一个法律程序的问题,这是一
个小学生都懂的道理。
抛开以上的借口,他们的集体辞职行动正如他们自己
所说的“在瀛海威没有了发展空间,想到别的地方获得更
大的空间”,也就是说,集体辞职是因为这样能有效地组
织起来共同发展。如果辞职是他们的个人行为本无可厚非,
但他们有没有想过,正是为了他们15 个人的饭碗进行别
有用心的炒做,就可以不惜伤害公司其余200 多员工的利
益?为了他们30% 的年薪,就可以侵占公司财物从而损害
广大员工的利益。更可笑的是某前副总经理在辞职后连一
个正常的交接手续都没有,而公司一整套规范就是其在职
时制定的。瀛海威的骨干员工都与公司签定过保密协议,
其中一条是,如果离开公司,在若干年内内不得从事同行
业,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我作为现在的瀛海威员工,希
望辞职人员遵守合同、遵守法律,不要进一步侵害现在工
作的员工的利益了,我们也相信公司会依法保护员工利益
和股东权益的。
曾有IT 评论家把这15 个人的辞职描绘为“知识精英
与金融资本的对抗”,姑且我们不去评论这15 个人能否
承当“知识精英”的桂冠,如果一个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
需求,不能得到资本的认可,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在当
今中国知识经济的炒做甚嚣尘上,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只
是说明知识具有创造经济价值的可能,但要转化为经济必
须要通过资本的中介作用,否则就会完全背离信息经济的
规律。硅谷成功的秘诀就是形成了一整套保护投资者、创
业者共同利益的市场机制,那么在如今转向市场经济的关
头,也迫切需要规范人才与资本、与市场、与价值的关系
——我认为应该是人才跟着资本走,资本跟着价值走;而
如果不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真正适应市场价值的变化,
片面夸大知识精英的作用,其结果还会有谁敢投资高风险
科技企业?谁都不否认乔布斯是PC 历史上的天才,但他
也有被董事会罢免的悲剧;IBM、Intel 发展史上也出现
过生死存亡的危机,但凭借对市场战略的把握与企业价值
的凝聚而重获生机;人才流动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特
别是在IT 圈内实在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但此类辞职肆
无忌惮地破坏公司利益、损害广大员工利益的行为,恰好
说明我们的游戏规则还不健全,我们所谓的“知识精英”
还缺乏市场体制下基本的职业素质与道德规范,这是一个
应当引起深思的问题。
今天的瀛海威正在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把目光从盯
着资本市场转向用户市场,切切实实地为用户作全方位的
服务。其实瀛海威真正缺乏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地为用户服务:从个人用户接入到虚拟主机,从电信增值
业务到IT 相关产品,以最好的服务使用户的信息化得以
实现,这样,曾高举中国互联网服务的大旗的瀛海威就一
定能够生存下去。
最后,让我引用前瀛海威总裁张树新女士常说的一句
话作为结束语“我们可以犯错误,但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我想这句话对已经离开瀛海威的和还在瀛海威的人都有
着特别深刻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