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新从澳门、香港回来的第二天,12月 4日,马上
召见了《互联网周刊》与《南方周末》的记者,第一次就
瀛海威高层集体辞职事件发表谈话。
检讨自身,高度评价中兴发,认为双方磨擦下去没意
义。
张树新谈话中,最出人意料的是,不仅没有与中兴发
论战,而且对梁冶萍董事长的《从“辞职事件”看瀛海威
的转型与未来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张树新说,我昨晚仔细看了梁总这篇文章的全文,我
特别同意梁总的观点。“你不认为她写得非常好吗?我觉
得她写得非常非常好”,在得到记者的认可之下,她说,
除了认为开头与我相关的部分存在一些误会外,我几乎同
意梁总的全部观点。
张树新首先沉痛检讨了自己的过去。她说,我们象农
民,非常辛苦,流了大量的汗水和泪水,但是我们做的,
确实很象农民。张树新谈到自己领导下的瀛海威有三大错
误:一是没有背靠行业资源。瀛海威创办之初,没有任何
资源,只有一条路,就是直接面对市场,这是历史原因。
二是资本结构不合理。三是其商业模型没有多种价值链设
计。只有远端目标一个价值链,而中、短期价值链欠缺。
对环境的恶劣估计不足。张树新说,关键是没有按信息经
济规律去做,对风险投资与中国资源对接的方式,不是很
清楚,野心大于所掌握的资源。她对于做了使今天的股东
负担很重的事,表示深深歉意。
张树新说,我希望媒体关注中兴发对信息产业做出的
历史贡献,因为它是中国IT业的第一家风险投资方。没有
这笔投资,就没有瀛海威这支团队。张树新不赞同指责中
兴发,认为,由于中国没有完善的风险投资体制,没有人
给中兴发的第一轮投资做接力,这并不是中兴发本身的问
题。
张树新说,我也是在离开瀛海威之后,见了许多国际
资本人,经过几个月的闭门反思,才总结出类似的看法。
梁总从投资方角度得出的结论,与我从经营方角度得出的
结论,是空前一致的。如果没有惨痛的教训,是根本说不
出来的。所以非常认同梁总思索的观点和其中的深刻反思,
包括资本方和经营方关系的思考,包括进行调整的思考等。
梁总的文章,“读了以后,(对于看瀛海威有如此客观的
认识),很感动”,甚至流露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的感慨。但她说,将来是否能继续合作,那是机缘的问题。
笔者接触过梁冶萍和张树新双方,有一个奇特的感觉,
就是她们的自责和局外人的评价,形成一个反差。她们双
方都充满自责,似乎觉得自己当初做得好些,就可以为公
司带来利润;这和局外人的看法差异很大,笔者接触的局
外人,没一个认为中国的ISP能赢利,不管做得好不好 。
如果象瀛海威投资和经营双方这样,投入远大于社会平均
水平的努力,而没有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只能说“环境太
恶劣”。因为当时在她们上边,有一个共同要面对的行业
垄断者。它可以让自己的ISP 提供接入互联网服务全部免
费,从而谈笑间让其它ISP灰飞烟灭。对这样的庞然大物,
不要说投入1亿元与它竞争,就是投入 70亿的,能听见钱
的响声吗?当然,信息产业部成立,公平竞争的曙光已经
初现。 但对先行者来说,总结这段历史, 留下的恐怕只
能是苦涩的回忆,所以张树新说:“不仅张树新超前,而
且梁冶萍也超前”。和电信大背景的原因比较起来,双方
的磨擦实在没有意义。张树新说:“我恳切而真诚地说,
不要再进行下去了。”她反复强调其中的“误会”。
我要做的事与这群人的走向无关
张树新说,由于我过去说过,在 3个月到半年内,不
打算公布我将来的打算。所以一直没有说,现在看来之已
经造成一些人对我的误解。以致有的舆论似乎认为我仍然
要再做一个瀛海威那样的业务,由此推论我急需用人,所
以要“卷土重来”。看来我需要提前公开未来的业务想法。
事实上, 8月中旬《计算机世界》“运营商”专栏发
表的张树新辞职后第二次讲话《沉静中的思索》,已系统
地揭示了张树新下一步的业务打算、 整体思路和理论模
型。只是由于当时张树新不想公开,所以用的全是暗示,
并未获得广泛注意。
文中说:“这个思路与她过去的思路相比,有了一个
大的发展。过去,她的想法是要经营信息,实现信息本身
的价值。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化没有完成的社会中,要
完全直接地实现信息的价值,看来路还很长。用张树新的
话来说,信息是工具,而不是本身,不结合现实业务,就
没有价值。过去她是在做信息的产业化,今后她要做的是
产业的信息化。”用张树新自己的话说,是用信息方式整
合工业社会现有资源。
这一点,与瀛海威辞职团队坚持的“信息服务业”的
方向根本不同。因为信息服务业,仍然是信息的产业化。
由此可见,瀛海威辞职事件的炒作中,舆论陷入一个误区:
没有区分瀛海威辞职团队与张树新之间的业务分歧,匆忙
下结论得出“卷土重来”说。
张树新今后到底想做什么呢?
她说,她目前正在做几大国际风险的中国合伙人。已
招了十几个人,都是战略型的。我不需要这些人(按:指
瀛海威辞职团队)里的任何人。
笔者过去曾到过新的工作室,确实看到那里的人们正
在井然有序地忙碌,并不曾看到熟悉的面孔。
大家希望挖到或猜测的东西是没有的
在听到瀛海威高层集体辞职的消息后,一般人的第一
反应都是:准是张树新策划的。
张树新对此感到十分冤枉,她愤怒声辩:“大家希望
挖到或猜测的东西是没有的。”
首先,她澄清一个事实,就是她早已不再是瀛海威董
事,具体时间是在7月 13日,张树新在瀛海威的全部股权
以债务方式转让给姜作贤。这样,她就不再是瀛海威的人。
张树新说,从10月起,瀛海威的人就开始有人发MAIL
给我,说要走。我回的信,标题就叫“拜托了,别散了”。
这有据可查。11月初,又有人跟我说,对总经理有意见,
自己不适合在这里继续发展。我不好说什么,没有提任何
建议。
至于有人联名沟通,我是在这些人11月17日下午已经
聚齐后才听说的。他们没有从一开始找我,是因为怕变成
人事纠纷。下午有人打电话告诉我要辞职, 晚上 8点左
右,大家希望见面。我说可以,我也不知该怎么办。见了
面,发现他们普遍感到失望、绝望,觉得自己没有用了。
问我说,你认识人多,能不能给他们介绍工作。我说我很
抱歉,我不会给你们任何希望。公丽说,我宁可回家歇三
个月,然后开面包房,也不回去。海洋说大不了去外企。
这时他们说起,有无可能一起去找舞台。我表示同意,说
愿意帮助。
凌晨 3点出来,看见外边聚着一大堆人,以为出了什
么事,一打听,原来是看流星雨的。
我26日已安排好去澳门,一直在忙我的业务,直到28
日在深圳,才有人告诉我看网上的报道。
我虽然答应过他们(找工作),但现在也不知道他们
的着落在哪里。我认为,按照游戏规划,大股东决定方向;
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这些人最后去向什么地方,要
看运气和市场需求。我不否认他们是我的朋友,希望媒体
帮帮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