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正在读高中的儿子,郗杰英脸上闪过一丝让人不
易察觉的无奈。
郗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年研究》杂
志主编。他说,儿子越长越大,跟父母的话是越来越少,
有时候整个晚上都沉默着,可和同学在电话里却总是有话。
郗办公桌上最近一份青少年调查结果显示,成人世界
与青少年世界的冲突愈演愈烈,他的苦恼,已经成了大多
数中学生家长的苦恼。
郗说,最近,他一直在儿子的教育过程中反思。反思
来,反思去,他觉得,更多的,还是尴尬和无奈。
父亲眼中的儿子:不容易
郗杰英说,儿子叫郗克,今年18岁,小时候是个特别
顽皮的孩子,四五岁时,骑车从二楼直冲下去,脑门上至
今留着抹不去的伤疤。
变化是从上学开始的。儿子不是尖子生,作业常常多
得写不完。因为第二天还要起早上学,妈妈看不了儿子昏
昏欲睡的可怜样,作出每晚23时半必须睡觉的决定。这样,
超过这个时间还写不完的作业,有几次竟是由母亲代劳了,
虽然明知这样做不对。
在儿子的作业里,郗杰英发现了形形色色的八股。例
如,中国的同义词多多,句子填空的正确答案却只有一个。
这样,老师常常否决了词典上找到的答案,让儿子觉得父
母根本没有权威。
家里为郗克的学习提供一切方便,所以,到18岁,郗
克被要求的劳动,只是负责洗自己的袜子。也有郗克主动
帮助家长洗碗的时候,大都在家长会前夕。儿子会转弯抹
角地暗示,这次家长会上,老师可能会说哪些问题。
每次家长会后,家庭会议必不可少。大体是父母遵循
老师的指导,苦口婆心地希望儿子今后多加努力,下次成
绩好一些,比如说,可以超过某某,再前进几名呀。
可是,孩子的进步,总是没有家长和老师期望的大。
于是,郗杰英夫妇规定,只有晚饭时间可以看一会儿电视,
其余时间,都要学习。
没过多久,父母又发现了儿子的变通术:每顿饭都被
他抻长了吃。郗杰英现在回忆儿子当时的模样,手里端着
碗,两眼直直地盯着电视。饭已经凉了,郗克还在要求,
“再看5分钟吧,就5分钟。”这时候,任凭家长说什么,
他压根儿听不进去。
后来,这种拖延成了郗克的毛病,写作业、上厕所、
收拾东西都有表现。有一阵子,“快点、快点”成了父母
对郗克说得最多的话。
郗克开始还争辩,后来干脆对父母的问话一言不发,
拿上一本体育或音乐杂志躲进卫生间。要么早上快出门时,
才把老师让家长签字的卷子拿出来,那上面的错误改也没
改。仓促中,恼怒的父母来不及好好训斥儿子,郗克也曾
经乘机愤怒地表示:“别总让我做我做不到的事情。”
儿子眼中的父母:烦
当我提出想跟郗克聊聊的时候,郗杰英正式征求了郗
克的意见。郗克回话说,刚考完试,至少痛痛快快玩半天。
那天下午,在郗杰英的家里,我见到了已经开始长胡
须的郗克。和郗克在一起的,是他多年的好朋友马超,以
及一只不离左右的白猫。
我请求参观一下郗克的房间。一推门,一张巨大的乔
丹上篮照片映入眼帘。他穿着23号球衣,跟真人的比例相
仿。环顾四周,到处是乔丹、皮篷以及卡通的灌篮高手的
照片。
“这些是你的偶像?”我问。郗克得意地点点头。他
拿出一本皮上写着“历史参考”的书给我看:“这是《都
市流行》杂志‘酷’版,里面有乔丹鞋的14个款式,我都
能背下来……”
这让我想起郗杰英前一天说起爷俩买鞋的冲突。作父
亲的记得,以前郗克对服装没有什么要求,上了高中后,
才喜欢起名牌来,特别是名牌运动鞋。据说,高中生要求
统一服装,大家可以比较的,就剩鞋了。可父亲认为,鞋
嘛,能穿就行。
关于鞋的问题,父子从来没能达成一致。最后采取折
衷,两个人共同前去选购。郗克说,最不喜欢和家长一起
买东西,可没办法,钱在爸爸兜儿里。
两个人在商场里转了两个小时,郗杰英意外地发现,
不少孩子和家长都在柜台前争来争去。家长要买的,孩子
看不上;孩子要买的,家长不同意。郗克总结他们的不同
时说,“我们看的是样子,而家长根本不管鞋好不好看,
只管盯着价签!”
郗克最后也没有买到心仪已久的乔丹鞋,八九百元的
确太贵了,只好磨着爸爸买了白蓝相间的“匡威”。郗杰
英认为,一二百元的“李宁鞋”就不错,下不为例。
郗克一直在玩手里的猫。说到高兴的地方,就把它扔
向空中。正说着,郗杰英从单位打来电话,问郗克接受采
访了吗?都说了些什么?
我问郗克,今天的谈话晚上会不会对父母说。郗克说,
“不。”
我指着电话又问:“其实父母非常想和你聊聊,不是
也有朋友式的交谈吗?”
坐在对面沙发上的郗克笑起来,“有一回,他们就坐
在你现在坐着的沙发上,开始还是朋友式的,可说着说着,
他们又变成了家长,还是‘你要这样,你要那样’的,我
只有听的份儿。”
“那你平时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跟谁说呢?”郗克出人
预料地答道:“跟猫说。”
郗克还讲了一件他跟父母智斗的事。那是5年前,家
里买了电脑,喜欢得郗克睡不着觉。他常常在父母睡下以
后,一直玩到天亮。后来,不知谁起夜发现了秘密,每晚
拔松主机的电源插销。郗克很快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接着
玩。
爸爸气得想了新的办法,每晚把键盘拆下来带到自己
的房间。这一点也难不住郗克,用鼠标就行了。最后,电
脑设置了密码,才终于控制住局势。直到现在,家里的电
脑还要父母输入密码后,才能使用。
郗克承认,和同学比,自己的父母还是比较开明的,
至少还允许玩电脑、听音乐。不过,还是每天三句话离不
开“学习进步了没有?穿得暖不暖和?跟同学关系怎么样?
”一听就烦。
每天有人问:“当局长了吗”
郗杰英是3年前开始专门从事青少年问题研究的。 从
那以后,他逐渐想从儿子身上发现一些同龄人共有的东西。
现在想起从前经常问儿子学习是不是进步、能不能考上大
学的话,他说,就相当于每天有人问一个成年人:“你当
局长了吗?”
父母们在子女教育上的功利目的太强烈了,有时完全
忽略了事物过程本身的兴趣。像这样催促下的孩子们,又
怎么能热爱学习呢?郗克可能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孩子,可
他的表妹,是另一所中学公认的好学生,也常常表现出对
学习的厌倦。
郗杰英介绍记者认识了那个小姑娘,她刚刚为得到了
自己的偶像孟庭苇的亲笔签名感到莫大的荣幸。为此,她
抱着买给孟庭苇的礼物,在北京的大风天里排了三四个小
时的队。
她的眼里,郗杰英是个特别喜欢孩子的成人。她拿出
一盘歌星黎明的正版VCD说, 这就是他在香港出差时替她
买的,虽然他本人并不喜欢港台流行歌曲,真让人感动。
她说,和郗克一样,她痛恨没完没了的考试和公布成
绩。只有在音乐中,在游戏中,压力才会得以释放。但她
不认为名牌有多么重要。她甚至觉得,郗克虽然是哥哥,
但有的方面也挺幼稚。
郗杰英说愿意听孩子们之间的交谈,也知道“你当局
长了吗”是谁也受不了的问题。可升学看的就是分数,就
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大概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无
奈和悲哀。所以,只有违心地阻止孩子们的快乐,把他们
按在课本上,去学那些只对考试有用的东西。孩子们现在
的权益被“未来”剥夺了,难道这是必须的吗?
每次看到一言不发的儿子,郗杰英都想,确实不能再
用以往的框子去套现在的年轻人,用自己“想当然”的好
心“引导”和“教育”年轻人了。
在一次关于青年问题的讲演中,他深有感慨地说,或
许我们也应该知道乔丹、罗德曼、马龙、库科奇,“后街
男孩”、“辣妹”、塞莱迪昂,还有“红色警戒”、“星
际争霸”、“暗黑破坏神”什么的,探究一下孩子们为什
么对这些东西如痴如狂。否则,盲目的研究又有什么用呢?
他也这样追问:作为家长,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青
年工作者,作为政府官员,谁能有把握地说,对当代青年
的认识是清楚和准确的呢?现在还来得及,让我们共同努
力去了解和认识他们,给予他们必要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如果不抓紧,到2020年的某一天,我们在打开房门时,面
对的可能是一个个“陌生人”。那时,这些“陌生人”对
这个世界已经举足轻重,而我们却已老态龙钟,举步维艰
了。 董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