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未
成年女性犯罪异军突起,并因不断带有暴力倾向而惹人侧
目。近日北京市崇文区检察院连续办理了三起未成年女性
抢劫案,共涉及13岁到17岁的未成年女性犯罪嫌疑人13人。
这些花季少女本来正值豆蔻年华,本应拥有纯真的梦想和
多姿多彩的生活,而今是什么原因将她们引向了暴力犯罪
的歧途呢?
残缺的爱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的丁凤春从事青少年犯罪
研究已有许多年了,他告诉记者说,在现代社会中,家庭
环境的优劣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
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北京一所普通
中学的初三某班共有学生52人,其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就有
19人;而在丰台区一所工读学校中,某班19名学生中父母
离异者竟有12名之多。事实说明,不健全的家庭由于缺少
父爱或母爱,很容易使孩子的内心变得脆弱而易受伤害,
进而形成了人格的扭曲。
小兰和小红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原本有一个幸福
的家庭,但父母的离异打碎了她们所有的美好梦想,家庭
的破碎、姐妹的离散使她们幼小的心灵遭受到难以愈合的
创伤。姐姐随父亲生活,虽说后妈待她还不错,可她仍觉
得自己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与呵护,觉得自己被整个世界给
抛弃了。于是她变得偏激,做出愤世疾俗的样子,进而又
学会了打架、旷课,多次违反学校纪律,直至最终被学校
开除,流落到社会上,一步步走向堕落。而妹妹跟着母亲
靠微薄的收入度日,生活拮据,终因承受不住家庭生活的
艰辛也参加到犯罪团伙儿中来。姐妹二人伙同另一个少女
以“交朋友”为名专门抢劫与之年龄相仿的在校男生。在
她们的犯罪经历中,她们曾经为了抢劫少量钱财而残忍地
用带钉子的木棒将一名男生打得遍体鳞伤。
芳芳也曾拥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她本人的学习成绩
也一直较好,而且还担任着班干部。但父母的离异在她稚
嫩的心灵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使其日渐颓废消极,
渐渐地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开始逃学。对于父亲的
管教她不仅听不进去,反而产生了反叛和不满情绪。及至
后来父亲患病,家中的经济状况捉襟见肘,再也无法满足
其日渐膨胀的物质欲望时,她想到了抢……
不当的教育方式
丁凤春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说,许多父母对孩
子的管教实际都是“三部曲”:溺爱—打骂—弃之不管。
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表现得更
为突出。这充分说明,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缺乏
科学的认识。
对于现代社会较为普遍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 “421
模式”注定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往往是无微不至的,甚至
达到了溺爱的地步。小芹是家中的独女,望女成凤的父母
不惜花重金送其到外国语学院自费上学,以便日后能够出
国。但小芹的兴趣却并不在此,她贪图享受,逐渐染上了
抽烟喝酒等坏习气。对此,她的父亲不仅没有加以制止,
反而告诉她女孩子喝点啤酒没事儿。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
道的小事,一步步地将小芹推向了犯罪的深渊,最终走上
了团伙儿抢劫的歧途。
与溺爱相对应的,是不少家长信奉的“棍棒下面出孝
子”。然而这种古老的家训果真会有作用吗?在一起抢劫
案中,犯罪嫌疑人冬冬的父母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是坚
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而总是张口就骂,抬手就打,经
常将冬冬打得直流鼻血方才罢休。这种教育方式对冬冬优
良品质的形成非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使其日渐丧失
羞耻心、同情心、怜悯心,变得日益野蛮、狠毒并带有暴
力倾向,对父母的打骂也不怕了,反而变本加厉,更加任
性妄为。 后来冬冬在外面先后结识了另外5名少女,整日
在社会上游荡,讲求吃喝玩乐,热衷于穿着打扮,却受到
家庭及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于是她们开始不择手段地劫
掠钱财。6名女孩专门以年龄相仿的在校女生为抢劫对象,
每到放学就聚到学校门口,拦截放学回家的女生存心找茬
儿,使用暴力进行抢劫。一次,她们依仗人多势众,在某
中学门口一次劫持了5名女中学生索要钱物, 并对被害人
拳打脚踢,造成一名被害人耳膜穿孔。后来当她被问及殴
打被害人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时,她竟回答说打人只是为了
出气,打的时候心里并没有什么感觉。
不难看出,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
康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未成年女性来说,若对
她们一贯施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容易激起她们的
反叛情绪,而且也容易使她们对道德和法律采取蔑视的态
度,变得暴躁、好攻击,甚至以极端的行为来发泄胸中的
不满和郁闷。
是非观念模糊
有关人士认为,未成年人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面对社会上善恶混杂、良莠并存的情况,缺乏辨别是非的
能力,常孤立地看问题,易产生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从而对社会和自身的行为产生错误的定位评价。
小童与另外3名少女结识后, 对金钱共有的贪欲使她
们做出了抢劫的决定。她们事先商定以深夜下班的三陪小
姐为抢劫对象,理由是三陪小姐工作不光彩,钱来得不正
当,即使被抢也难以启齿报案,这样就减少了被告发的危
险。在看守所内,她们承认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抢劫
在校学生的行为十分厌恶,有的还身受其害;但同时她们
又认为自己的抢劫行为属于“黑吃黑”,并不那么可恶。
在审理这三起案件的过程中,办案人员发现,这些未
成年少女的身上带有一些共性,如对正当的学习、工作和
娱乐活动缺少兴趣或兴趣不能持久,往往觉得精神无聊、
生活空虚;在她们的眼中,不计后果的犯罪行为不过是她
们追求刺激的一种手段罢了,有的干脆承认自己最初的作
案动机不过是为了“图好玩”。
应当说,这些未成年少女同大多数走上歧途的未成年
人一样,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价值观扭曲倾斜,社
会责任感和规范约束能力较差,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
心胸狭隘、偏执,具有反社会的动机和不良的道德情感,
缺乏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而这些问题大多数教师和家长
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更不要说提前预防和矫治了。
专家如是说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记者专门走访
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专搞犯罪学研究的王大为副教授。王
教授认为,以上三起未成年少女团伙儿抢劫犯罪非常典型,
从中不难看出未成年人犯罪的许多共性问题以及未成年少
女犯罪的独特性。
王教授分析说,世界青少年犯罪研究已经证明,家庭
的不幸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12岁到
17岁是未成年人成长发育易产生问题的阶段,且未成年人
走上歧途大多遵循了这样一条轨迹:从没有良好的学习、
生活习惯开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下降,然后
是学会抽烟、喝酒、逃学、出入不良场所等恶习,直至结
交不良人员,走上犯罪道路。从这条轨迹中我们可以发现,
当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等种种原因偏离或中断了正常的社会
化轨道后,因为无法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必然会通过带
有亚文化特征的不良行为去寻找自我价值。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基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多会寻找同龄的
小群体结成团伙儿,一方面弥补身体、体力上的不足,另
一方面则感到在小群体中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产
生了一种满足感。
而从未成年女性犯罪的角度来看,近年来确实愈发地
突出,应当说这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理想破灭后的心理承
受能力都有很大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少女性走上犯罪的
道路,往往有个从被害人向犯罪人逆转的过程。换句话说,
如果当初她们受到侵害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心理上的
疏导,创伤就可以得到抚慰;否则这种情绪淤积在心中,
没有可以缓解的渠道,就会转化成对社会的反抗与破坏。
在现实生活中,当未成年人从家庭、学校都得不到应有的
关爱,甚至遭到抛弃时,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转
而向社会进行报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未成年人是一步步走向泥潭
的,开始的一般越轨行为在没有得到及时制止的情况下,
反而强化了她们犯罪的动机,逐渐在实施暴力的行为中找
到了“自我”。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当前的家庭教育和学
校教育中存在着相当大的疏漏之处,缺乏有效的帮教体系,
没有形成及早干预的机制,这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我们的家长和教育部门是否应当从中感悟到什么呢? 王
远 赵娜 方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