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 哈尔滨《新晚报》女记者金焱发起了“1号
行动”,意在为一些被拖欠工资的打工者讨个公道,让他
们顺利回家过年。 至2月12日,金焱共为三千多名打工者
讨回工钱四百多万元。《中国妇女报》近日对此进行报道。
“1号行动”应者云集
1998年12月28日, 金焱搓着冻得通红的手来到报社。
她接到4名下岗女工的投诉, 反映一家酒店欠她们的工钱
不给。于是,顶着北国的寒风,金焱与4名女工来到酒店。
金焱,25岁,从事新闻工作一年半。当时连她自己也
不会料到,这样一次普通的采访,后来引发了一场波澜壮
阔的新闻行动。
她们是在一个包间里找到酒店“老总”的,正在陪客
人吃饭的“老总”一听来意便恼羞成怒,冲出来说:“你
们想要工钱,告诉你,一分钱也不给。”
金焱将这一经历写成报道见报后, 一石击起千层浪,
有类似遭遇的打工者纷纷传呼金焱,从元月1日至3日,金
焱平均每天接到传呼一百多个,回传呼、作记录几乎成了
她生活中的全部内容。
这一始料不及的情况,使金焱所在的新晚报社决定以
为打工者要工钱为突破口, 开展一次新闻战役。1月6日,
以《记者金焱帮你讨工钱》为标志的 “1号行动”正式推
出。
1月6日, 金焱首先为8名打工者讨回工资5400元。为
自己的工钱奔波了21 天的女工陈忠辉终于拿到了400元工
钱。
“1号行动”获得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黑龙江省有关
负责人作了批示,紧跟着,劳动、司法、律师、工会等部
门纷纷加入这一行动,仅劳动监察人员下达的整改指令书
就达三十余份。
意外伤害保险和二百多个传呼
一家企业的七十余名员工状告“老板”,反映老板以
“没钱”为由将店门关闭,不开工资,还把一些员工的行
李扔了出来。金焱马上赶到,几经周折见到老板,耐心做
说服工作。当她下楼时,不料却见三个出口都被锁死,员
工们与老板的矛盾已是箭在弦上,随时都有发生冲突的可
能。金焱混乱中被推来搡去,但仍然坚持采访,直到风波
平息下来。拖欠的工资,是金焱与“老板”拿着帐本逐一
核对后发给员工们的。
三十多天里,金焱亲自登门交涉的用工企业有一百多
家,发生争执乃至遭到恐吓、威胁的事情不乏其例。
面对着有人要让金焱“残废”的恐吓,社会上一些单
位自发为金焱送来的保险就有三四份,中保人寿保险公司
黑龙江分公司的金冶环个人花钱为金焱买了一份人身意外
伤害及医疗保险。
在讨工钱的路上,金焱也赢得了打工者和群众的巨大
信任。在讨还工钱的日子里,报社编辑部高峰时每天要接
待投诉电话三百多个,投诉信件三十余封,最远的一封信
来自广西。金焱最多的一天要收到传呼二百多个。报社收
发室常常挤满了要见“金焱”的群众。
老板的刁蛮与打工者的软弱
这是一组令金焱寝食难安的数字:前来投诉的打工者
中,签订劳动合同的仅占2.08%,而被投诉企业中,非法
收取抵押金的却占95.7%。
1月13日,哈尔滨《新晚报》、 哈尔滨市劳动局、市
总工会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现场办公会
悄然拉开了帷幕。
二千多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纷至沓来,大家开始寻找
金焱,离会场不远的报社大院里,人们也蜂拥着要见见金
焱。
更令人关注的是,这是一次让全市的用工者与打工者
共同受益的“课堂”。
宏翔火锅城等十余家拖欠打工者工资的酒店负责人当
场保证,返还拖欠工钱11070元。
劳动合同,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话题。对劳动合同知
之甚少的打工者们被震撼了,正是由于他们的软弱和无知,
才使一些“黑心”的用工者有机可乘。
用工单位也被震撼了,原来,签订劳动合同是规范双
方义务和权利的必不可少的法律手续。一些缺乏职业道德
和敬业态度的打工者,一些说走就走的打工者,可以用法
律的形式规范其行为。
然而,供大于求毕竟是目前的社会现状。用工关系的
不平等和混乱状况并不会在一朝一夕有本质上的改变。三
千多个打工者揣着讨回的工钱回家过年了。也许,过完了
春节,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拖欠工钱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发
生。
但是,毕竟,“女记者金焱为你讨回工钱”行动留下
了一段劳动关系调整中的深刻回忆,毕竟,未来的许多类
似问题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部门去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