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纬 Sina Ads.

   首页>社会经纬>生活时报 >新闻内容

生活时报

外埠来京人才职称谁来评定

http://www.sina.com.cn 1998年12月12日 17:22 生活时报

  每年一次的职称评定又开始了,作为一种衡量标准,
“职称”代表了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和能力。但由于
户籍、档案均在外地,外埠人员的职称问题便被画在了圈
外。致使北京市高新企业的外埠人才队伍中出现了高学历、
高资历、低职称的“两高一低”现象。

    职称与业绩不相称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到底有多少外埠人才?

  由于他们的人事档案不属北京市管理,难以统计确切
的数字,但从中关村10家重点高科技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
基本可由一管窥其全貌,这10家高科技企业有外埠专业技
术人员 587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11人,中层管理人员76
人,专业技术骨干251人,多是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26--35
岁的年轻人。他们中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7项,国家星
火奖 6项,国家级其它奖11项,省部级奖15项。近80%的
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但高达66%的人没职称或只有
初级职称。

  某集团一分公司经理,大学学历,辞掉原工作到中关
村已 9年,开发出我国唯一国产高科技生物营养品“大豆
卵磷脂胶囊”。尽管是大家公认他的业绩和能力都很突出,
但其职称仍然是 9年前的助理工程师。这与有北京市户口
的同类人员相比,反差极为显著,像他这样的资历,北京
人一般都已进入高职。中关村一个星级企业的外埠人才说,
每每提及低级的职称,都有一种很没面子的灰色感觉。据
调查,职称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外埠人才的工资收入、
事业前程、对外交流以及业务往来。

    “变通”来的职称不合法

  为了使内外地人才在管理与使用上接轨,也为了安顿
外埠人才,使他们的职称问题有个明确说法,用人单位采
取大路不通走小路的战术,殊不知,这样得来的职称登不
了“大雅之堂”。

  一位企业负责人说:“我们委托民营企业家协会来为
外埠人评审职称,是没办法的办法”。也有的企业干脆内
部成立评审委员会,虽然在稳定队伍上有所效果,但依然
是权宜之计,是“出门不算”的资格,人家心里能踏实吗?
还有的企业或个人通过私人交情挤进中央部委参加评审。
有关职称管理部门认为,这些途径都有悖职称评定工作的
严肃性,对人才的评价无法做到客观、科学、公正,更谈
不上职称评定的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扰乱了职评工作的
正常秩序。

    人档分离怎么办?

  有人试图回原籍去评,然而人走了多年,在外业绩如
何,同样有个难以认证,操作的问题两边都无法参评,无
奈只有束之高阁。

    希望会有吗?

  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负责人认为,随着试
验区“三减三免”等优惠政策的逐渐减弱,人才优势越来
越多地影响和促进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这些企业中,
相当一部分高科技人才来自外埠。如何稳定这些人才的确
是非同小可。

  1996年中组部、人事部联合出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次明确了跨地区流动的流动人员人
事档案,可由其户籍所在地或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人才流
动服务机构管理。从而使异地存档有了政策规定。

  从目前北京地区异地存档业务开展情况看,只有全国
人才服务中心一家在做,共收有外埠人才人事档案 500份
左右。然而对于这些人的职称评定问题,他们也还没有办
法:因为没有相关的政策,无法操作。北京市人才服务中
心,人事档案社会管理中心负责人说,这项业务肯定得做,
现在亟待配套实施细则出台。

  海淀区人事局对解决外埠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曾
做过可行性探讨。他们认为,职称工作经过十几年的深化
改革,完全可以承担外埠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在目
前人事管理配套措施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可采取只评“资
格”的做法,也可先在试验区有关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和
紧缺人才中先行试点。

  千呼万唤始出台的“异地存档”管理姗姗来迟,但毕
竟已在开始实施。那么,外埠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工
作何时能够落实呢?外埠人才在翘首盼望。

周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