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零51万元。 去年,上海的电影放映收入比前年增
加了3.6%,占据了全国票房的七成。然而,人们的心情
是堪喜堪忧,因为显示电影市场“人气”的最重要的一项
指标,即观众人次并不乐观。据统计,去年沪上电影观众
人次比前年减少了20%。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并非只在上海
出现,1998年,全国电影市场在票房均获丰收的同时,都
未能阻止观众多年来不断流失的势头。
中国电影公司发行分公司经理耿西林昨天就此现象接
受记者采访,她认为,去年全国电影放映虽获丰收,但并
不能说明电影市场的困难已经解决。电影市场依然受到走
私片、盗版VCD的冲击和电视等其它娱乐方式的挑战,前
景是严峻的。据记者得到的数字,作为国内最活跃的两个
电影市场,去年上海人均观看电影2次,而北京是0.9次。
如果每人每年多看一次电影,仅上海的电影放映收入便可
以增加1亿元,然而要使观众多走进电影院一次,又何其
不易!
然而,去年电影票房的丰收,与几部海外引进大片的
放映有直接的关系。在上海,《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
瑞恩》《小鬼当家》《我是谁》这4部电影占据了全年总
票房的三分之一,而一年来全国投放市场的新旧影片总数
是200部以上,其中三分之二是国产片。一位放映界人士
形容这种现象是“大部分人看少数电影,少数人看大部分
电影”。引进大片的高票价,造成了放映收入的上扬,而
实际走进影院的观众人数不仅没有增加,相反是减少了。
这就是形成票房收入与观众人次的“剪刀差”的原因。去
年在上海放映成绩最好的三部国产片中,有两部是纪录片
《周恩来外交风云》和《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纪录片的
异军突起固然值得庆贺,但国产故事片难以形成观赏热点
也因此可见一斑。不言而喻,我国的电影市场不可能总是
依赖引进大片来创造丰收景象。
正如本市广播电影电视系统一位负责人士所言:电影
市场的繁荣,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源头”,即国产电影的
制作。如果拿不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国产影片,即
便在几部引进大片的刺激下取得票房的暂时丰收,对于中
国的电影人来说,也只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记者杨
展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