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喜庆节日,或什么周年纪念到来之前,总能从传
媒上看到听到:某某大机构,大影视制作单位,某大导演
要出大制作,作为××节日庆典的“献礼片”,又是投入
多少百万,演职人员阵容如何强大,搞得沸沸扬扬,声势
浩大。
今年是建国五十周年,自然也听到不少有关庆祝五十
周年大庆的献礼片拍摄的报道。但据我的经验,不论从社
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看,到头来总是“输多赢少”,真正达
到预期效果的并不多,除了少数确是打动人心的如影片《
周恩来》等影视作品比较有影响且又卖座者外,大多艺术
水准低下,制作粗劣,千篇一律,味同嚼蜡。不少片子甚
至连公映资格都没有,大量影视作品就这样尘封起来,造
成巨额浪费,令人扼腕。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主要原因有四:
一、投资无风险。由于有政策上支持,某些大型喜庆
或纪念活动的“献礼片”,由有关财政或机团单位拨款拍
摄、自然无法承担风险,拍摄单位并非最佳组合,有些草
台班子东拼西凑、缺乏艺术上的追求和精品意识,更无投
入产出的市场考虑。
二、题材雷同,“重复建设”一窝蜂现象。这是近年
影视拍摄的一大痼疾。同经济建设上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一样,影视制作也有一窝蜂现象。一个纪念题材一出、一
涌而上,中央级单位拍摄,各省市也不甘落后,纪念革命
领袖人物题材、某次大战役题材,有的不下五六部之多,
人力物力财力高度分散,观众市场大分割。
三、政治宣传说教味浓,观众不买账。某些重大题材
的献礼影视片,往往主题先行,表演虚伪、造作,言语单
调乏味,拿腔拿调,或者神化人物,同群众距离太远。所
以,政治宣传说教味太重的作品,往往缺乏艺术锤炼。
四、计划经济思维定势,缺乏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和文
化市场意识。我们已经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但影视文化娱乐产品的生产、创作、销售一套运作机制尚
未形成,如何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讲求经济效益,似
乎还未能很好顾及,所有这些必须厉行改革。
但愿今年的“献礼片”能够达到双兼顾,最好来个“
满堂红”!张广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