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 Sina Ads.

   首页> 影视音乐> >新闻内容


枪炮与玫瑰决胜奥斯卡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3月16日 15:40 《环球》99.6

    今年3月21日当地时间下午5时,本世纪最后一次奥斯
卡颁奖晚会将在洛杉矶举行。据透露,美国著名黑人影星
乌比-德堡将第三次主持颁奖典礼, 而美国广播电视网也
准备首次采用数字电视转播实况。

    1998年的欧美影坛佳片迭出,新人竞秀,本届奥斯卡
竞争局面扑朔迷离,单是“最佳影片”, 就有286部影片
参与角逐,创造了奥斯卡1973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最终哪
部影片能蟾宫折桂,相信是千千万万影迷最为关心的问题
了。

    似乎是嫌今年的竞争局面还不够乱,素有“奥斯卡风
向标”之称的金球奖于1月24日率先揭晓, 更搅乱了人们
的视野。此前夺标呼声很高的《拯救大兵瑞恩》虽也榜上
有名,但并没有如人们预想的那样大获全胜,更无法再像
上个年度的《泰担尼克号》那样,在影坛独孤求败。

    直到2月9日,千呼万唤的奥斯卡各项提名才在洛杉矶
揭晓。《拯救大兵瑞恩》仅获11项提名,《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异军突起,共获13项提名,而《美
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细细的红线》(The Th
in Rekd Line)和《伊丽莎白女王》(Elizabeth)各获 7项
提名。

    细心者会注意到,在获得提名的5部影片中,3部是战
争片,2部是爱情片。于是, 本年度第71届奥斯卡最佳影
片奖演绎成了“无情”的战争与“浪漫”的爱情之间的较
量。

                  战争、人与自然

    《拯救大兵瑞恩》和《细细的红线》两部战争史诗巨
片都将镜头对准了二战中在海外作战的美军士兵,重新把
人们拉回血腥、残酷的战争中,并以写实的笔法来控讨人
与战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拯救大兵瑞恩》叙述了这们一个故事:盟军在法国
诺曼底登陆之后, 美国士兵瑞恩的3个兄长先后阵亡,一
支8人小分队受命深入战场寻找瑞恩, 并准备把他安全地
送回后方他母亲的身边。影片前半部是展现盟军登陆抢占
滩头时的战斗场面, 后半部则是8人小分队寻找瑞恩的艰
难历程。斯皮尔伯格是一位对电影、社会、人类进步都有
着独特见解的导演,他的才华和成就有口皆碑。《拯救大
兵瑞恩》是他对战争进行重新诠释的一部“实验性”影片。
美国《时代》周刊如此评论:“这部史诗巨片的开场镜头
展现的可能是战争片史上最令人难忘的野蛮场面。有哪一
种理由能为如此血腥的大屠杀辩护呢?这就是《辛德勒名
单》的导演在此提出并回答的问题。他通过生动的情节,
而不是陈词滥调,展现了正直和责任感如何使荒谬变得崇
高。”

    在谈到影片风格时,斯皮尔伯格说道:“40至50年代,
好莱坞拍摄的战争题材影片不是鼓励年轻人从军,就是表
现灾难和险。我不想拍好莱坞式的影片,我想做的就是将
士兵们真实地而不是夸张地、通俗地表现出来。我宁愿把
自己想像为1944年盟军里某个通讯团的战地摄影师,真实
地记录下士兵们求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导演。”他甚至
把影片彩度降低了60%, 使影片看起来更像一部“文献纪
录片”。 影星汤姆-汉克斯在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坚强
、称职、富有人情味的小分队队长米勒上尉。凭借这一角
色,他第三次对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发起冲击,如果能如
愿以偿的话, 他将是奥斯卡历史上唯一一位在6年时间里
4获提名、3度夺奖的演员。评论家指出,90年代最成功的
导演和最成功的演员, 加上4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从任何
一个角度讲,《拯救大兵瑞恩》都是成功的。人们关注的
是它到底能摘得几个奖项。

    论名气, 泰伦斯-马利克远不及斯皮尔伯格,但他却
比斯皮尔伯格更具神秘色彩。70年代,马利克执导过两部
颇受欢迎的影片;1978年以后,他便淡出影坛,沉寂20年
后,方以《细细的红线》“一鸣惊人”。这次,他将镜头
推向南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直接展示美军士兵与日军为
争夺瓜达尔纳尔岛进行的一场惨烈战斗。美军一个连队奉
命进攻瓜岛上被日军重重包围的一个阵地,以解救遭围困
的美国海军陆战队。 原著作者詹姆斯-琼斯本人亲身经历
了这场瓜岛之战,并且在战斗中负伤。片名源自原著中阵
亡士兵墓志铭中的一段文字:“在理智和疯狂之间只有一
道细细的红线。”泰伦斯退出影坛后一度潜心研究佛教,
因此在影片中常渗入战争、自然与人的思辨性探讨,他“
把瓜岛之战设计成渺小的人类与残酷的自然之间的《细细
的红线》获得“金熊奖”。

    比较而言,《拯救大兵瑞恩》侧得探讨战争的意义和
士兵在战争中的职责,主题深刻,耐人寻味,其写实手法
和残酷的场面震撼人心;而《细细的红线》着重剖析士兵
的内心世界,凸现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往日的追忆,
画面“黑暗、混乱、神秘,比《拯救大兵瑞恩》中演员个
性化表演突出,令人过目不忘;而《细细的红线》更多地
动用电影语言,镜头不断地在柔和的自然风光与混乱的战
争场面、平静恬恬的追忆与歇斯底里的冲突之间切换更迭,
演员表演虽然戏份不重,但个性鲜明,如疯狂的指挥官托
尔(尼克-诺尔蒂饰)、长于反思的逃兵维(吉姆-凯维泽尔
饰)等。

    湮没在历史中的爱情

    向本届奥斯卡发起强力冲击的两部爱情影片,则回溯
到16世纪的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影片讲述了一段鲜为
人知的爱情故事,场景和服装华丽考察,伊丽莎白一世从
一个天真纯情少女转变成一个玩弄权术、独断专行的统治
者的过程。1555年,大英帝国国王亨利八世驾崩,宫廷中
弥漫着杀气。玛丽觊觎着王位,竟然下手将同父异母的妹
妹伊丽莎白投入监狱,并欲置她于死地。智勇双全的伊丽
莎白在同伴的帮助下,夺取了王伯,成为伊丽莎白一世。
西班牙王公贵族要求伊丽莎白与死去的玛丽的丈夫菲利普
结婚,伊丽莎白拒绝了这一要求。她对杜德利伯爵心仪已
久,但杜德利伯爵心已有所属,于是的女王守身如玉,以
国家己任,励精图治。

    姊妹争夺王位的情节与《铁面人》中孪生兄弟之间的
斗争何其相似,但《铁面人》表现更多的是王宫的华贵气
派和宫廷卫士的忠诚、智慧与勇气;《伊丽莎白女王》则
细腻地刻画了女王在内忧外串面前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展现她不为人知的一面。《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
将这部影片赞为“带有浓厚法兰西色彩的英国史诗片。”
值得一提的是, 27岁的澳大利亚演员凯特-布兰切特以坚
定的双眸、优雅的姿态和细腻的情感将英国女王演绎得丝
丝入扣。

    影片剧本是根据史实改编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153
3-1603)于1558年登基, 在位45年。这位叱咤风去、功绩
卓著的铁腕人物,开创了英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1587年,
她下令将企图篡位的表侄女、 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尔特
处死,从而引发了宗教冲突,英国与西班牙之间也爆发了
一场海战。战争结束后,获胜的英国以此为契机,迈开了
称霸世界的铁蹄。但这位女王终身未嫁,毕生与国家和权
力相伴。

    生活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
英国戏剧的代表人物,对西方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有关他个人生活经历的记载却不多。1564年,莎士比亚
出生在英格兰中部埃文河畔的小城斯特拉特福,18岁时与
大他8岁的安那-海瑟威结婚,但婚姻并不美满。随后,他
便独自前往伦敦谋生,直到晚年才重返故里。莎士比亚为
何离开故乡,在伦敦做些什么,众说纷纭,无从考证。唯
一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演员、剧作家和诗人的生涯都是在
伦敦开始的,并在那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1593年,29岁
的莎士比亚作为演员已在伦敦戏剧界崭露头角,并且开始
写剧本。

    浪漫喜剧《莎翁情史》虚构了莎士比亚的一段情史来
诠释戏剧大师年轻时代的创作与爱情生活。1593年,莎士
比亚正在构思一部剧作,但却无从下笔。在为其剧本《罗
密欧与海盗之女埃塞尔》遴选男主角时,莎士比亚一眼相
中托玛斯,却意外地发现托玛斯竟是女扮男装的富家小姐
薇奥拉。这不就是他梦里追寻的缪斯女神吗?他疯狂地爱
上了薇奥拉。而酷爱戏剧的薇奥拉也对这位忧郁、傲慢、
深情的剧作家心仪已久。两人遂坠入情网。不幸的是,薇
奥拉早已被父亲许配给一个落魄的贵族,而且这门亲事得
到了伊丽莎白女王的亲授,悔婚是不太可能了。《罗密欧
与海盗之女埃塞尔》上演了,薇奥拉掐脱世俗的桎梏(当
时的女子禁止登台演戏)、 女扮男装反串剧中的罗密欧,
结果大获成功。

    舞台上,罗密欧与海盗之女埃塞尔终成眷属;箅台下,
薇奥拉与莎士比亚却劳燕分飞。莎士比亚心中积淀的丰富
情感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盛怒之下重新构思剧本,把原
来的俚俗喜剧易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者指出,当时的伦敦戏剧界与现
在的百老汇有异曲同工之处。剧院的舞台是“凸”字形的,
有些像今天的“T”形台。 虽然也有为王公贵族准备的包
厢,但观众主要是站在舞台周围空地上的平民百姓。莎士
比亚当时的创作也是“媚俗”地冲着“票房收入”,而并
非为了流芳百世。因此,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想揭开莎士
比亚的神秘面纱,解开莎士比亚戏剧经久不衰的谜团。这
部影片无疑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甚至连女主角的名字
也延用了莎翁戏剧《第十二夜》中女主角的名字薇奥拉(
Viola)。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喜剧,“这个剧情复杂、表
演生动、导演巧妙的故事融合了被禁止的爱情、引人入胜
的娱乐界、文学恶作剧和教室里的战争”,是一部“考究、
有趣,融合了历史、小说、喜剧和爱情多种元素”的温馨
喜剧,因此一经上映,一片赞誉。在美国金球奖评选中,
这部影片一举获得6项提名, 并夺得最佳编剧、喜剧类最
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3项大奖, 风头盖过《拯救大兵瑞恩》,
成为今年角逐奥斯卡的热门。

    青年演员约瑟夫·费因斯和格温妮丝·帕尔特罗在此
片中脱颖而出。约瑟夫饰演的莎士比亚,具有清瘦睿智的
外表、插科打诨的才能和神秘莫测的性格。约瑟夫·费因
斯是拉尔夫·费因斯(曾出演《辛德勒名单》、 主演《英
国病人》)的胞弟。 他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演员,
演过多部莎翁戏剧,为出演屏幕上的莎士比亚奠定了基础。
而格温妮丝·帕尔特罗在影片中扮演贵族女孩薇奥拉,以
自然、清新的表演博得一片喝彩。

    含泪的微笑

    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
是以黑色喜剧的形式描述大屠杀阴影下一个小人物保护自
己家庭的故事。故事从1939年开始,男主角基多是一位童
心未泯的犹太人,平生最大的梦想是开一家书店。他来到
小镇阿雷佐,在一定高级餐厅当服务员。在邂逅美丽的小
学教师朵拉之后,基多坠入情网。两人组成一个温馨的小
家庭,过起了幸福的生活,他们生下一个儿子,也如愿以
偿开了一家书店。然而,好影不长,一场腥风血雨打破了
他们平静的生活。基多父子俩被关进纳粹集中营,朵拉不
愿与家人分开,也自愿进入集中营。为了保护儿子,让他
感到童年的幸福,基多谎称大家都在集中营玩一场游戏,
规则是不吵闹不吃零食,冠军将获得丰厚的奖品。儿子信
以为真,在父亲美丽的谎言中度过了一段时光,最后与母
亲朵拉团聚,但基多却没有逃过纳粹的屠刀。影片中着重
展现了基多一面极力控制内心的恐惧,一面教儿子如何在
残酷的环境中体检生活的乐趣,以“含泪的微笑”告诉人
们一个人生真谛:只要爱与希望存在,生活永远是美好的!
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时,观众全体起立鼓掌达12分钟
之久。

    斯皮尔伯格的惊世之作《辛德勒的名单》给人以强烈
震撼感和历史沉重感,影片《美丽人生》则以黑色幽默的
手法来诠释集中营题材,融喜剧形体表演、讽刺、社会评
伦和超现实主义色彩于一体,是一部带有荒诞色而又令人
悲喜交加的作品,也是极为大胆的创新之作。这部被誉为
“1999年欧洲最佳电影”的影片,在戛纳、多伦多、威尼
斯等众多电影节上,摘金折桂,载誉而归。

    意大利以盛产喜剧而闻名于世,文坛泰斗高尔基曾说,
意大利人“能够把自己的悲伤、苦难和屈辱融入放声大笑
之中去”。1952年出生的罗伯托·贝尼尼是当今意大利最
负盛名的喜剧天才。他继承了意大利喜剧电影的优秀传统,
同时加入了一种怪诞的风格。他擅长以喜剧开式和幽默风
格表现人物性格,还有一手自编、自导、自演的绝活,因
此号称“现代卓别林”。奥斯卡提名使他极有可能继费里
尼之后成为扬名美利坚的意大利导演。

    奥斯卡6000多名拥有投票权的评委 (美国电影艺术科
学院委员)大都是年老资深的影人, 他们的欣赏口味和审
美标准是奇特的、挑剔的,也是不可捉摸的。他们相当保
守、传统和怀旧。1997年,奥斯卡抛弃了好莱坞模式而选
择了欧洲式影片《英国病人》;1998年,奥斯卡又回到好
莱坞的《泰坦尼克号》。1999年,奥斯卡的评委们将如何
在战争与爱情之间作出抉择呢?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