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联合”,到现在似乎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
1998年上半年,一个名为“东西南北中电视剧制作联合体”
的陌生面孔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这个电视剧市场的“初生
牛犊”从何而来?又是因何而成立的呢?
审时度势应运而生
东西南北中电视剧制作联合体是由上海创新电视制作
社、四川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广东电视台电视剧制作
中心、长春电视台电视剧部、武汉电视艺术中心五家单位
共同组成的。对于创立缘由,联合体的牵头人、四川电视
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李达明解释说,目前,我国电视剧
市场群雄逐鹿,竞争异常激烈。只有那些规模大、资金雄
厚、创作和生产实力强的单位才能既制作出符合社会需求
的、高质量的电视剧,又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获得可观的
经济效益。
就大多数电视剧生产单位而言,电视剧的制作和营销
还没完全从过去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无法和市场
真正接轨。除了中央电视台拥有国内任何制作单位都无法
与之匹敌的优越条件外,大多数具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资格
的单位仍为各地区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部门。而这些单位
又或多或少受到旧的管理体制的限制。就其生产流程来看,
剧本的来源渠道较窄,审查程序复杂,等剧本成型通过,
才能去集资。当前,单靠行政拨款已不可能,寻求社会赞
助又非常困难,好容易把资金筹齐,才能组班子进行拍摄。
这种各自为政的创作方式存在着创作人员有限、生产力各
要素不能合理、创作路子不宽、风格单一等诸多问题。同
时,由于信息来源有限,无法对市场做全面的了解,生产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营销手段和发行渠道也受到限制。
武汉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胡大楚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日益深入,电视剧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投资、制作、
播出、销售等都在发生变化。电视剧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
文艺作品,它早以“文化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它必须
得到观众的认可、满足观众的需求才能实现其价值,进行
再生产。因此,电视剧制作单位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之地,就必须具备五种能力,即决策能力(市场判断能力)、
创作能力(包括对题材、剧本、导演、演员的选择能力)、
风险承受能力、制作能力和经营能力。改变小作坊式的、
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联合起来,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
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
的分配使用,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集中优势资源共享
联合体中的五家电视剧制作单位,地理位置相距甚远,
是什么样的力量把他们吸引到一块儿来的呢?
几家单位的负责人认为,这首先是因为观念上的一致
性。五家单位对开拓电视剧市场的看法相近,谈得拢、合
得来,在经济关系协调、投资和风险分担等难点一上达成
了共识:其次,五家单位都具备一定的创作实力,都制作
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电视剧;第三,五家单位中,既有
省级单位,也有市级单位,既有副业单位,也有企业单位,
有利于资源互补;第四,五家单位分别地处我国的东西南
北中,具有很强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影视资源,有利于创
作出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作品,适应观众的不同需求。
而且,由于信息来源较广,联合体对国内电视剧市场的情
况能做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准确定位,避免盲目生产。
正因为具有这些优势,东西南北中电视剧制作联合体
从筹备之日起,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武汉市委
副书记在联合体成立时表示,这是“一件大事,一件好事”,
并鼓励他们将“面包”做得越大越好;中央电视台影视部
主任高建明一直为联合体积极出谋划策,他建议联合体“
多出精品,走产业化道路”。据悉,联合体还将与中央电
视台影视部密切合作,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影视部的一支独
特的制作力量。
共同投资牵头拍摄
运作伊始,东西南北中电视剧制作联合体确立了“项
目起步、剧作起步、创作精品”的指导思想。五家单位的
负责人一两个月碰一次头,共同讨论,献计献策,根据实
际情况选题,并进行可行性论证。一经确定选题,便分头
抓剧本,然后共同商议确定主创班子,共同投资,集中资
金由一家单位为主牵头。目前,联合体集体合作的第一部
20集电视连续剧《儿科医生》已由武汉电视艺术中心牵头
拍摄完成,计划在春节后开始后期制作。第二部电视剧《
吹向新世纪的风》也正由上海创新电视制作社牵头制作。
此后,长春电视台电视剧部牵头的20集连续剧《村长戒酒》
和四川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牵头的20集连续剧《市府卫
士》以及武汉电视艺术中心的20集喜剧《父与子》(暂名)
也将相继上马。
李达明说:“东西南北中电视剧制作联合体仅仅是对
原有的创作生产进行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尝试,肯定会出现
一些暂时还看不清的问题,碰到一些暂时还无法预料的困
难。然而,我们有信心在实践中一点一点解决,一点一点
克服,努力争取逐步成熟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