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 Sina Ads.

   首页> 影视音乐> >新闻内容


张爱玲的影剧世界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2月9日 10:55 《大众电影》99.2

    1944年9月, 正当张爱玲为《飚》的文学期刊诞生了,
创刊号上刊登了一篇颇为引人注目的文章《我的姐姐张爱
玲》,作者署名为张子静。文中披露,张爱玲小时候不但
喜欢看古典小说,还喜欢看曹禺的《日出》和《雷雨》,
更喜欢看电影:“有一回(笔者按:时间应当是1934年,
张爱玲才14岁),我们许多人到杭州去玩,刚到的第二天,
她看到报上刊登的电影广告--谈瑛主演的《风》,就非要
当天回上海看不可,大家伙怎样挽留也没用。结果只好由
我陪她回来。一下火车就到电影院,连看了两场,回来我
的头痛得要命,而她却说:“幸亏今天赶回来看,要不然
我心里不知道多么难过呢!”

    读者一定想知道:《风》到底描写的是什么内容,怎
么会使张爱玲如此着迷?

    笔者从当年出版的《申报》上,查找到影片《风》的
首映日期是民国23年4月5日(这时候学校可能放春假),
放映地点是上海北京东路、贵州路口的金城大戏院。这部
电影是联华影业公司出品,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小明(
高占非饰)和小珍(谈瑛饰)是兄妹俩,生活在一个工人
家庭里,小珍在百货公司当店员,由于爱慕虚荣,被经理
诱骗失身:小明则在船上当船员,由于船主私贩军火,小
明就带领伙伴们和船主作斗争,最终开枪把船主打死;当
他逃回家时,正逢小珍也含泪归来--她觉悟了!这时,“
夜色已残,他们同在风的怒吼下,望着天际展开的曙色。”

    从以上故事内容看来,《风》的思想意识是破除一般
想法,故事情节是动人的,女主角变瑛当时在影坛初露头
角,她平时喜欢在眼眶上涂沫黑影,别具魅力,因此有“
黑眼圈女郎”之称。张爱玲对《风》如此着迷:是否出于
对《风》如此着迷,是否出于对这位“黑眼圈女郎”的偶
像崇拜?现在还不得而知。

    1943年是张爱玲的创作丰收年。在这一年里,张爱玲
先后发表了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 《茉莉香片》《心
经》《倾城之恋》《金锁记》等: 同年5月11日,还在上
海英文杂志《二十世纪》上先后发表了六篇影评:《妻子-
狐猩狸精-孩子》《鸦片战争》《无题》(一) 《婆媳之
间》《无题》(二)《中国的家庭教育》。这六篇影评分
别评论了“华影”出品的十二部影片,即《梅娘曲》(屠
光启编导,王熙春、严俊主演)、《桃李争春》(李萍倩
导演,陈云裳、白光、徐立主演),高占非等主演)、《
浮云掩月》(李萍倩编导,龚秋霞、王丹凤、严俊主演)、
《自由魂》(王引编导,袁美云、徐立主演)、《两代女
性》(卜万苍导演,顾兰君、王丹凤主演)、《母亲》(
舒适导演,顾兰君、梅熹主演)、《万紫千红》(陶秦编
剧,方沛霖导演,李丽华,王丹凤、严俊主演)、《燕迎
春》(屠光启编导,袁美云、高占非主演)、《新生》(
吴磊编剧,高梨痕导演,王丹凤、黄河主演)、《渔家女》
(卜万苍编导,周璇、顾也鲁主演。)

    张爱玲后来又将首尾两篇译成中文,篇名又改为《借
银灯》和《银宫就学记》,收入散文集《流言》中,还有
四篇至今尚未见到有译文发表。

    张爱玲这一时期的影评写作,涉及当时映的12部影片
的编导演各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电影史研究,很有参考
价值。

    张爱玲除了酷爱文学外,对戏剧也情有独钟。她喜欢
曹禺的《雷雨》和《日出》,又认为欧尼尔的《大神勃朗》
(又名《伟大之神布朗》)是“感人至深的一出戏,读了
又读,读到第三四遍还使人心酸落泪。”

    张爱玲对京剧也颇有研究。在《洋人看京剧及其它》
一文中,先后评论了《红鬃烈马》《王宝钏》《乌盆计》
《纺棉花》《空城计》等剧目,真知灼见,跃然纸上。

    此外,她在《华丽缘》中还描写她在浙江农村观看绍
兴戏的情景,将剧中人物描绘得维妙维肖;还在《传奇再
版序》中谈及,她曾经去观看过朱宝霞主演的蹦蹦戏《李
三娘》,兴趣盎然。

    张爱玲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开始对编写话剧跃跃
欲试,终于将她的小说《倾城之恋》改编成话剧,于1944
年12月16日起,由周剑云主持的大中剧艺公司演出于上海
新光大戏院。

    话剧《倾城之恋》一共四幕八场。第一幕写白流苏在
上海和范柳原初次见面;第二幕写白流苏赴香港和范柳原
结识:第三幕写白流苏发现范柳原并不打算娶她而回到上
海;第四幕写白流苏再次赴港,正逢太平洋战争爆发,他
们终于决定结为夫妻。

    《倾城之恋》由当时剧坛四大导演之一朱端钧执导(
其他三们费穆、黄佐临、吴仞之),罗兰和丁芝分饰白流
苏A、B角,舒适饰范柳原,韦伟饰徐太太,海涛饰萨黑夷
公主......编导演的阵容,相得益彰。

    《倾城之恋》排练期间,张爱玲曾亲往观看,她对罗
兰的表演赞不绝口,专门撰写了一篇《罗兰观感》发表在
特刊上。

    《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本事),由张爱玲亲自执
笔,总共只有四五百字,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在这本纪念特刊上,载有十四篇评论文字,参加撰稿
者除张爱玲外,还有周剑云、苏青、柳雨生等人,令人瞩
目的还有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也用“张爱姑”的笔名,
写了两段有趣的文字。此外,演员们还在特刊上留影、留
言、签名留念,还载有三幅舞台画面设计图......

    笔者为此曾经特地走访了当年扮演范柳原的老影星舒
适。据舒适回忆说《倾城之恋》演出时,观众甚为踊跃;
但由于当时上海牌在沦陷时期,经常停电,因此并未出现
过有人所说的“连寅18场,场场爆满”的盛况。

    1946年,由张爱玲编剧的影片《不了情》上映了,这
是文华公司的开山之作,也是张爱玲的电影处女作,由桑
弧导演,影片描写一位家庭女(陈燕燕饰)和学生家长(
刘琼饰)之间的一段罗曼史,故事委婉动人,是战后上海
最卖座的影片之一,张爱玲后来又根据这个电影剧本改写
成中篇小说《多少恨》。

    《太太万岁》是张爱玲和桑弧的再度合作。影片描写
的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太太,常以善良的谎言和“最适当的
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婆婆说她是个好媳妇,丈夫赞她
是个好妻子,小姑夸她是个好嫂子,女佣则称她是个好当
家......张爱玲自己说:“《太太万岁》里的太太,没有
一个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身世,她的事绩平淡得像木头
心里的涟漪的花纹......我并没有把陈思珍(即太太)这
个人加肯定和袒护之意。我只是提出有她这样的一个人就
是了。”

    《太太万岁》由话剧演员蒋天流、张伐、石挥、上官
云珠等担纲主演,上上映后也曾轰动一时。

    1948年1月, 有一本电影杂志上曾经披露过这样一则
讯:“桑弧在《太太万岁》后,又将与张爱玲三度合作,
将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搬上银幕。《金锁记》的主
角曹七,演员一时相当难找,恰巧张瑞芳在丰海,她在《
松花江上》中的演技博得圈内好评,于是经人介绍,一拍
即合,《金锁记》的女主角七巧决定由张瑞芳担任了。”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结果《金锁记》这部影片胎死腹中,
未能拍成,究竟是何原因?不得而知。

    接下来再说另一部影片《哀乐中年》。《哀乐中年》
也是文华公司出品编导署名为桑弧。过去海外曾经一度流
传说,《哀乐中年》虽是桑弧构思,却由张爱玲执笔。19
90年台北《联合报》编者询问张爱玲时,张爱玲答覆说:
“是桑弧一直想拍的,虽然由我编写......”于是《联合
报》的“联合副刊” 就于同年9月开始连载《哀乐中年》
的电影剧本,署名张爱玲,作为该刊致张爱玲的“生日礼
物”。

    张爱玲逝世后,《联合报》的编者苏伟贞女士即在“
联合副刊”上将张爱玲生前写给她的九封信公之于众。张
爱玲在第四封信中这样说:“这部四十年前的影片我记不
清楚了......‘联副’刊出后您寄给我看......这才想起
这片子是桑弧编导,我虽然参与写作过程,不过是顾问,
拿了剧本费,不具名......”

    《哀乐中年》的“作者之谜”,按理可以真相大白了,
但事实不然,当张爱玲去世后,桑弧授意别人写文章在上
海《新民晚报》上“更正”说:“张爱玲既没有参与写作
过程,当年也没聘她为顾问或付给过顾问费......”究竟
孰是孰非,已经是“死无对证”。

    1955年秋,张爱玲定居美国后,又先后为香港电懋影
片公司编了八个电影剧本,它们是:《情场如战场》(19
57)、《人财两得》(1958)、《桃花运》(1959)、《
六月新娘》(1960)、《南北一家亲》(1962)、《小儿
女》(1963)、《一曲难忘》(1964)、《南北喜相逢《
(1964)。

    其中《情场如战场》一片,由岳枫导演,林黛、张扬
主演,是喜剧片的杰作,曾创香港国语片最高票房纪录,
并荣获“金鼎奖”;而《一曲难忘》一片则是根据美国影
片《魂断蓝桥》改编的,张爱玲后来又根据小说《呼啸山
庄》改编成电影剧本《魂归离恨天》,可惜没有拍成。

    1984年,香港邵氏公司以巨额投资将《倾城之恋》搬
上银幕,由著名女导演许鞍华执导,大牌影星周润发和缪
骞人分任男女主角。

    1988年,台湾中央电影公司将《怨女》(张爱玲《金
锁记》扩写)搬上银幕,由只是汉章执导,夏文汐扮演银
娣(七巧),徐明扮演小叔(三爷)。

    1990年,某电视台又将《金锁记》拍成电视剧,更名
为《昨夜的月亮》,由于没有大牌影星担纲,因此未能引
起观众兴趣。

    同年,香港汤臣公司先后推出了《滚滚红尘》和《红
玫瑰与白玫瑰》两片。前者是台湾女家三毛根据张爱玲生
平编写的传记片,由严浩执导,林青霞和秦汉主演,曾经
荣获第十二七届金马奖的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女主角奖;
后者由青年导演关锦鹏执导,陈冲和叶玉卿分饰红、白玫
瑰。

    “乱世才女”张爱玲去世后,在文坛上留下了17卷巨,
在电影史库中留下了十部影片,她将名垂青史,永放光芒。

    回首往事,令我感到遗憾的是:笔者中学生时代曾经
在上海同孚路大中里的一家书店里,购得一本《传奇》初
版本,蓝色的封面上用隶书写着“传奇”两个黑色的大字,
扉页上刊有张爱玲的倩影,并有她的英文签名--Eileen,
这本被我视为珍宝的书,不幸在“浩劫”中散失了--这将
是我毕生的憾事。      文/赵士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