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不散》火爆内地,令香港同行羡煞。在参加了
南京的“三地导演研讨会”后,20来位香港导演专门到上
海坐进影院“学习学习”,更有导演私下还打了个小九九,
想独家买断该片的香港放映版权。不想一个多小时放下来,
香港导演们难得一笑。事后采访那位原先想买片子的导演,
他说《不见不散》在香港肯定卖不出,因为影片的地域性
太强,很多台词他们不明白背景,觉得奇怪。还有位导演
说,在他们看来。贺岁片情节一定要“够料”,明星一定
要“够多够大牌”,插曲一定要“够流行”,主题一定要
“够热闹”,以此标准衡量《不见不散》,他们的评价是
“这样的贺岁片,我们肯定拍不来也看不来啦”。
无独有偶,目前笔者在下午3 点到上海影城看《尖峰
时刻》,发现观众席上仅有数十个观众。领座的小姐说以
往成龙电影上座率总在八九成,这次却卖得很惨,还不如
国产贺岁片呢。影院经理们每年都要靠成龙电影挣个“开
门红”,不料今年却是“冷汗一身”。据统计,这部风靡
美国的影片,上海首轮票房才100多万元。
《尖峰时刻》是成龙进军好莱坞的敲门砖,听香港电
影同行说,当初拍完片子回香港,成龙的自我感觉并不好,
甚至以为要“砸”了,不料美国票房狂飙直冲过亿元大关,
看来美国观众对“新人”成龙厚爱有加。只是华语观众不
买好莱坞的账,该片在内地、香港、台湾的上座率均大不
如以往的成龙电影,美国观众笑得前颠后倒的“戏眼”、
“戏相”,在华语观众眼里效果平平。笔者在看片后听观
众议论,有人说成龙向以动作见长,这次却与黑人笑星大
比“嘴上功夫”,插科打诨胡搅蛮缠的,没劲;也有观众
说最喜欢看成龙电影片尾的“幕后戏”,一睹成龙如何不
断挑战自我在失败中创新动作,这回的“幕后戏”却几乎
成了黑人笑星念错台词的大集成,瞎七搭八……看来好莱
坞对成龙的重新包装,在喜爱成龙的华语观众中反而成了
败笔。
《尖峰时刻》、《不见不散》的地域特征,均是这两
部电影策划中的重要部分,可是恰恰是这个精心设计的“
卖点”,阻碍了影片在其它地域市场上的发展。其实做电
影的,看电影的都离不开自身的文化背景、生活背景,从
这个意义上说,电影还真是个“文化产品”,不同地域不
同民族的观众有不同的选择。 陈晓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