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国内电视圈曾流行“要想发大财,就拍电视剧”
的口头禅,如今却变成了“要破产,就拍电视剧”的戏言。
头脑过热的电视剧投资者和制作者,终于在1998年尝
到了苦果。拍摄时的牛气冲天与卖出时的英雄气短,形成
巨大的反差,使曾经踌躇满志的电视人好梦突醒:电视剧
市场已告别“短缺经济”;暴利时代结束,理性时代来临。
据专家统计,去年下半年,无论是从电视节目交易节
还是从其他渠道进入节目发行市场的国产电视剧集,数量
都比前年减少了三成。购片者大都是看的多,买的少;搜
集资料的多,正式拍板的少。以往迷信名人效应、凭看片
花即签约的教训,使许多电视媒体痛定思痛,再不敢贸然
“吃进”。如一部《李宗仁归来》投资800万元,中央
台购进时就只开出200万元。由广西电影制片厂和某企
业合拍的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从策划、剧本创作
到拍摄完成,历时三四年,耗资巨大,看来难以收回成本
已成定局。
国产电视剧还有个时效性问题:持久积压就会持续贬
值。如表现企业改革的电视剧《飘雪》,当时被赞为力作,
过后却成了“城南旧事”。这样一来,借高利贷和集资拍
片的商家,很可能就此难以翻身,甚至横遭破产之灾。一
些制片人哀叹不已:“如今拍片是找死,不拍片是等死。”
真是左右为难。
投资人、制片人的遭遇如此,购片人的情况也不容乐
观。《明镜高悬》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一半后被迫撤下
就是明证。像这样中途被撤换的片子还有《风华绝代》和
《火烧阿房宫》等一批古装戏。而一些反映热点的现实题
材剧,即使勉强播放下去,也是叫好不叫座。如反腐题材,
观众普遍叫好,却都不愿多看。至于下岗题材,动不动下
岗人就成了经理、白领,老百姓更是不买账。这都直接影
响了电视台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
造成卖方和买方都叫苦的局面,首当其冲受到责难的
是电视剧的质量。在去年11月第7届上海(国际)电视
节上,国产电视剧就令人欲说还休。全部电视剧类奖中,
国产的只得了个最佳女演员奖(在《午夜有轨电车》中饰
女主角的萨日娜)。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几亿电视观众、
几百家电视台,年产万部(集)电视剧的“电视大国”里,
竟然翻遍家底也找不出一部能与外国同类作品抗衡的电视
剧,实在叫人汗颜,而且这是在自家门口评的奖!其实连
续7届共14年中,还没有一部国产电视剧获得过最佳电
视剧的奖杯。可见国产电视剧艺术质量之差,到了何等程
度!
尽管我们每年也搞“飞天奖”、“金鹰奖”,但在艺
术层面的长进太慢。其中一些作品,还是长官意志造就的。
这些电视剧的生产者,不是去研究观众的审美心理,去搞
市场调查,而是喜欢按领导的意志去图解电视剧,“对症
下药”讨领导欢心。因为领导一高兴,就有钱。这些人除
了能从中得利,说不定在国内还能捞个什么奖。只是这些
电视剧播出、得奖之时,便是它们寿终正寝之际。
电视剧进入市场的初期,一切都在纷繁动荡、无轨无
序的境况中进行,如今也还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但愿今年
搞电视剧的人变得更加理性、冷静,也但愿他们能多为观
众着想! ○邓治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