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1日,《上海之恋》初现北京荧屏之时,京城观
众中不乏奔走相告之人。对于唯美清新的内地“青春偶像
剧”,大家显然都期待已久,然而10天过去,据说在上海
也曾风靡一时的该剧,在京城却收获掌声寥寥。1998年末,
《偏偏爱上你》刚刚在北京电视台寂寞上演,而今《爱相
随》、《京港爱情线》等被冠以“青春片”名头的影视剧
相继问世的消息又不断传来,“1999年青春偶像剧风潮渐
起”之说开始不绝于耳。此番《上海之恋》出师未捷,究
竟,内地青春偶像剧离喝彩还有多远?
说来有趣,从1997年初开始,内地不少影视剧便争先
恐后地为自己贴上“青春偶像剧”的标签,还特别注明是
“内地首部”,生怕被谁拔了头筹似的:“20集电视连续
剧《你我一样》于近日开机,清新、健康、纯真而富有朝
气的风格,是这部号称中国首部青春偶像剧的特色。”“
《爱相随》 是我们这些拍MTV的集体策划出的第一部电视
连续剧,也许它还会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偶像剧。”
“第一部国产青春偶像剧《偏偏爱上你》……”
那么,什么是“青春偶像剧”呢?这些剧集的主创者
们似乎也没有什么确切的答案,我们在宣传文章里看到的
都是些描述性的词汇:美好、善良、积极向上的风格;一
张张亮丽的青春面孔展示时尚生活下的乐趣和活力;主创
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描写现代都市年轻人情感心态的
轻松故事……找一帮20岁出头的青年男女,一个简单轻松、
融汇爱情友情亲情的故事,脚踩着弹簧般活力四射的表演,
这就是青春偶像剧吗?
想学日韩不容易
提起“青春偶像剧”,很多人会条件反射般地想起日
本偶像剧。而《上海之恋》的发行人更是把下面这段话写
入了该片的宣传词:“近期很多日本剧集都极受内地观众
的欢迎,而《上海之恋》的拍摄手法非常像近期风靡一时
的《悠长假期》。演员的造型也有一点日剧的影子。喜欢
看日剧的朋友更加不容错过这部剧集了。”
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人们看日本偶像剧从当初的直
起鸡皮疙瘩,到引起了心里微微的波澜,细细密密的感动,
既然是触动了成长中的记忆,相应的也就记住了那一个个
浅显好记的名字。《爱情白皮书》的淡淡的初恋的忧伤;
《东京爱情故事》里热情的莉香那声调皮而深情的“完治”
以及一对有情人最终的失之交臂;《跟我说爱我》中失聪
的画家和少女广子在手势、眼神中传递的复杂心绪和无声
煎熬;《恋人啊》中两对相邻而居的恋人的秘密;《热力
17岁》里火热奔放的少年群像……
事实上,日本偶像剧已经运作得相当成熟:画面的好
看,表演风格的生活化,对人物外在形象的设计,细小情
感的挖掘,在创作中极为重视细节。有一种整体的精致感,
并流露出唯美的倾向,包括对纯情的崇尚,大部分剧集表
演上的含蓄,将激情融汇于平凡的生活细节之中,对浪漫
的情绪、气氛的营造和处理拿捏着必要的分寸。演员的个
人魅力和角色相得益彰,于是人们轻而易举地记住了三上
的长发(《东京爱情故事》),玲木保奈美在山崖红花间
的一回首(《恋人啊》)……在这些表象特征的背后,日
本偶像剧拥有一套完整的制作系统,从市场定位到角色设
置、演员的选择乃至节目包装,已经形成了一种成熟的模
式,包括剧中人物所传达的内在精神,多是比较正统的价
值观念———勤奋、奋斗、创业,家庭观念、感情上的单
纯化等……
相对而言,韩国偶像剧则透露出一种现实的压力,《
堕落天使》中现代年轻人的混乱的价值观,崇尚物质等,
《天桥风云》中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模特圈黑幕,《
爱你一世纪》中传统的门第观念以及贫富差异带给年轻一
代的苦恼以及社会对单身母亲的歧视等……有时候看起来
不免有些压抑感———并不是每出韩国剧都像《爱情是什
么》那么轻松。不过,仔细想想,《爱情是什么》的拍摄
手法十分简单,无外乎棚内置景,人物关系和内在冲突大
多通过对话来体现,但为什么能在半年的时间里凭每周日
播出一次的速度达到10%以上的收视率,恐怕还是与其现
实性分不开,剧中所处的时期和我国现阶段颇为相似,传
统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在种种细小之处发生着冲撞,人们
的大大小小的烦恼和快乐也由此产生。另外,《爱情是什
么》云集了大量优秀演员,看看剧中重要演员的简历,绝
大多数都曾获得专业方面的奖项。
从某种意义上讲,青春偶像剧的发展是和社会经济的
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电视剧品种,是
因为在高度发达的经济生活中,青年人日渐成为反映社会
消费能力的强大消费群体,偶像剧不啻为一种特殊的商业
产品,现代都市青年的喜好、心态是影响偶像剧创作的风
向标。所以,在日本偶像剧中的人物往往复合着时下年轻
人的一些行为方式、外在特征;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
青春偶像剧又必须符合商业化运作的规律,其人物承载的
价值观应该符合大众的道德规范,于是在偶像剧中很少看
到当前日本社会中盛行的“援助交际”(即少女为了获取
金钱,以肉体为代价和年长的男人交往),对于两性关系
的处理也往往是点到为止,剧中出现的女性多是比较柔美
温和,不过这种唯美的倾向也会生长出一些旁枝,例如对
少女的迷恋,在日本特有的团体精神下某种压抑自我个性
发展的特征等等。
在《爱情白皮书》、《东京爱情故事》、《同一屋檐
下》、《壮志骄阳》、《活得比你好》(又译《回首又见
他》)、《东京仙履奇缘》、《悠长假期》等一长串名字
背后,似乎有着某种共同点。
剧情岂能“芯”太软
所谓青春偶像剧的剧情可能会包括爱情、友情等重要
元素,但是绝不能“戏不够爱情来凑”,而反观国内几部
青春片,在题材选择上有着若干硬伤:
较早时期的《走进阳光》,反反复复诉说的是几个来
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怎么凑到一起组成乐队,主唱又怎么
被唱片公司看中包装为偶像的故事,但其中一个细节让人
看了不舒服,唱片公司的一位颇为成熟的女性高层人士对
年轻的主唱似乎有些不大正常的情感,这个爱不成便成恨
的女性形象在设置上太过西化,瞅着挺别扭,说穿了,这
是犯了商业片的忌讳———观众不喜欢具有侵略性人格的
形象,这会侵犯他们潜在的安全感———尽管他们知道这
些可恶的人并不会穿越电视屏幕跑到他们家里来;“而《
偏偏爱上你》却一开篇就‘引进’了一个说着鸟语的男主
角,以我们并不擅长的音乐剧为主线,不仅犯了‘戏不够
舞来凑’的大忌,而且一头栽进与大多数人生活距离尚远
的‘艺术圈’,并试图混以商战加爱情,什么都想顾及,
结果什么都没说好。”《上海之恋》里的边庭花每一集里
都要把“挣钱”二字重复个五六遍,听多了也腻烦……
所谓青春偶像剧当然也要凸现演员的个性魅力。然而,
在近期的两部打青春牌的电视剧中却看不到这样的感觉,
《偏偏爱上你》,观众看的最多的是男女主角不分时间、
场合四目交流、互相放电,剧中一位女配角还因表演矫揉
造作被京城一家影视周刊评为“最不受欢迎”的演员,有
评论文章这样写道:“……欲成为偶像,演员不一定要亮
丽明艳,但演技极为重要。《东京爱情故事》中的那个初
到大城市、一脸憨厚朴实的永尾完治,后来在《回首又见
他》中又化成一个满腹心事,偏激阴郁的医生,而观众在
心理上对这两个完全迥异的角色都能够接受,可见演员的
内功与那种蹦蹦跳跳、咋咋呼呼以示‘青春’的表演有着
天壤之别。”在《上海之恋》里宁静饰演的边庭花倒是个
性十足,既有精明强干的灵活头脑,又有细心的一面,可
惜“对手戏里却没有对手”,男主角经常是面无表情作英
俊状,这场围绕一辆快餐车展开的爱情故事,展现个性的
空间似乎太过狭小,看多了似乎徒剩表情。要说国内青春
偶像剧最大的毛病,恐怕就是没有细节,空有概念,观众
单知道童静是个单纯的女生,边庭花很要强,但是没有细
节来支撑,性格便不够丰满,单纯或是能干便成为空泛的
说教和灌输。
笔者忽然突发奇想,如果把《偏偏爱上你》的摄像和
《上海之恋》的亮丽画面结合在一起倒是不错,前者摄影
颇不恶,但是每次打开电视机,该剧必是夜景,欣赏效果
未免打了折扣;后者画面固然亮丽明艳,但是灯光多是“
世界光”,即便边庭花假装躲在洗手间里,那光线也跟商
场似的,而且人物家里的东西太过富有“生活情趣”,不
大像是普通人家,倒像是家居广场的展示样板间,所谓过
犹不及,至少它会使得像笔者这样的观众跳戏。
如果再挑剔的话,《上海之恋》和《偏偏爱上你》的
节奏都颇为缓慢,《上》剧中的男女主角总是相互试探,
相互掩饰真心,叫人瞧了失去了释放情绪的途径,《偏偏
爱上你》一个吃饭的场景都要抻上数分钟,叫人气闷。其
实,一旦观众开始挑剔个别细节的时候,恐怕是在剧情上
出了毛病,也就是说剧情不足以吸引观众的大部分注意力,
他(她)还可以分心他顾。
平平淡淡才是真
“……说起‘青春偶像剧’,有人在认识上有个误区,
总以为它所表现的必是最为流行时髦的东西。其实,以最
为人熟知的《东京爱情故事》而言,眼中所见与‘时尚’
相关的东西并不多。无论是人物的造型、服装还是背景环
境都是平凡朴素,以咱们的眼光看也不过是‘日本老百姓’
的平常日子,并没有‘高级’的感觉。这类剧的故事主题
大多比较单纯,以青年男女的情感为主线,往复的情节不
过是几个人的感情纠葛及恋爱中常见的小把戏小误会一类,
至于他们的职业家庭等等不过是陈述人物故事的简单环境
铺垫,对整个故事而言并非决定性因素,甚至可以十分模
糊。”
好在有不少实践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出演过《京
港爱情线》、《爱相随》等多部青春片的青年演员李亚鹏
说,当初在拍《京港爱情线》的时候,大家坚持为人物塑
造一种朴实的风貌,一件圆领衫一件宽松的衬衫,很符合
人物朴实单纯的性格,而在《爱相随》中,为了彻底改掉
一些劣质国产电视剧‘土’和‘怯’的老毛病,剧组聘请
了香港造型师打理所有演员的造型,依照人物性格来选择
服装色系,大到服装搭配,小到女演员辫梢上的彩绳、腕
上的时装表,背包上的小饰物,都经过精心设计,不过,
一开始剧组本打算给剧中人穿上颇为新潮的衣服,比如衣
服里装上一块电路板,走路噼啪作响什么的,但被大伙儿
给否决了,因为“如果观众看到了在大街上没有的东西,
十有八九要跳戏,再说,服装太过花哨也容易喧宾夺主。”
新人打造新时代
如今的影视圈大环境,可谓新人辈出,很多年轻的名
字被一再提及;好莱坞男有里奥那多·迪卡普里奥、马特-
达蒙,女有纳芙-坎贝尔、卡梅伦-迪亚兹,片酬直追前辈
大牌艺人,香港的青春电影《美少年之恋》、《求恋期》、
《完全结婚手册》、《记得香蕉成熟时》、《为你钟情》
里男演员冯德伦、吴彦祖、谢霆锋、陈展鹏、尹子维,女
演员蒙嘉慧、林雅诗、叶佩雯等渐露头角,而台湾年轻演
员中金城武、吴奇隆、苏有朋、舒淇、王渝文等都尽力开
拓更为广阔的演艺空间。
近来经济环境并不十分景气,制片方投资十分谨慎,
青春片投资成本相对较低,顺理成章地受到制作方的青睐;
再者,世纪末在即,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重,
观众喜欢格调健康,情节感人,贴近青年心理需求的影视
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此外,青年一代已经拥有自己的
行为特征和审美需求,老一代演员的表演节奏和方式大多
满足不了青年人日益多元的审美和快速的生活节奏,旧有
的角色类型特征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人来附着他们的情感。
于是,新的形象代言人应运而生,颇有新陈代谢之感。
另一方面,一批年轻导演的出现,也为年轻演员带来
了意想不到的起跑点,他们选择的题材大多是细节非常熟
悉的青年题材,两下里都是驾轻就熟,有趣的是,一方面,
资深的导演们在摇头叹惜青年演员断档,一方面大批似是
而非的青春偶像剧纷纷出台,给年轻演员营造了很好的出
镜机会。不少年轻演员“辞典”里已经有了“个人魅力”
这4个字, 也许他们现在的演技还很青涩,但是如果真的
把他们生活中的可爱在镜头前流露出来,也自有一种味道。
但是,在国内影视剧开始打“青春偶像剧”这张牌的
时候,不要忘记它所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它并不是标
榜时髦男女的空中楼阁,而是在宣扬单纯的情感之余要附
加很多现实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新兴消费阶层产生的
晴雨表。 文/阿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