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人张卫宁蓉城明侃:香港抵制罐头音乐,台
湾音乐遭大面积克隆,制作粗劣的流行音乐,听众已不买
帐,著名音乐制作人张卫宁日前偕同田震蓉城之行时,就
中国流行乐坛目前的处境接受了记者采访。
问:祝贺你在北京刚刚推出的“喜洋洋”唱片公司并
担任老总和艺术总监。“喜洋洋”的旗号是不是意味着你
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答:正如《北京青年报》所说,我们是“在中国流行
音乐所处的低潮中露出一张笑脸”,我们“必定有能够经
风雨的自信”。也正如《北京晚报》所说,我们是“希望
在拥有较强资本及众多拥有市场销量歌手的前提下成为唱
片公司中的新霸主”,“喜洋洋”强强合作的趋势开始形
成。
问:你谈到低潮,前不久还多次提起“中国流行音乐
面临危机”一说,很想听听你具体的看法。
答:“危机”一说应当说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危
机不是来自市场上对音乐永远不变初衷的千万乐迷,而是
来自把流行音乐作为事业的从业人员:音乐的创作人员、
制作者、歌手及宣传促销的业务员等。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上存在的大差距使我们的制作存在粗制滥造倾向。
问:你能不能从港台和内地更广泛的背景来谈这个危
机呢?
张:如果说内地听众近年来已经开始不买流行音乐制
品的帐的话,那么香港的情况则是普遍开始抵触罐头音乐,
就是那种完全的流水线上做出来的东西;而台湾的音乐也
不灵了。可以这样说,流行乐坛在变成同一副脸孔,制作
的能力越来越高,批量生产的性质越来越明显,听众的兴
趣也就自然在衰减。
问:想听您进一步谈谈台湾音乐。
答:仅仅言其要义的话,可以这样说,台湾音乐是一
种温情音乐,它最初是非常原创和独特的,但十几年来泛
滥太过,内地又大面积模仿,使台湾音乐突出的特点渐渐
被淹没了,人们都还记得前些年的校园民歌发展的盛况,
其实那正是温情音乐到圆熟之境的一种表现,可惜很快就
走到了尽头。从近年台湾出产的大量作品可以看到这个结
果。新出现的“巨星”又差不多都是前代“巨星”的翻制,
已经没有任何新意。
问:香港音乐呢?
答:香港音乐是一种殖民地音乐,其主流是给欧美音
乐和日本音乐填词的粤语版。做得太久,独立制作的驱动
渐渐形成,在香港,那种对谭咏麟、刘德华、郭富城、叶
倩文们万人狂热争睹的现象正在成为历史。他们之所以还
能够支撑,是因为在花重金去买一些优秀作品来唱。
问:不是也在不断物色新面孔吗?
答:确实如此,等到实在难以为继了,当然要靠新面
孔刺激消费,这是制作规律。但支撑制作的创作也有不治
之症的话,新面孔就毫无冲击力,所以他们的唱片业也不
得已在其它新事物上寻找转机。
问: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不是也正处在类似转机的当口?
答:是这样。中国流行音乐的十年,可以简单地总结
成港台音乐在中国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完成了港
台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一方面又促成了内地流行音乐产业
的诞生。三地的流行音乐都彼此类似地在形成三块:流行
生产、个人生产和另类群体。
问:这种一体化进一步深入的前景如何?
答:流行生产是类似的,音乐类似机制类似,都是绵
绵风、细细雨一样的包装化、偶像化。另类群体也类似:
台湾有地下音乐,内地有摇滚,香港有独立制作,三者都
在呈现出西化倾向。不过只要抓队伍的纯洁、注入实力,
是可以做出真正一流的音乐作品来的。正是出于这个考虑,
我们把一流的歌手、乐手(如田震,零点乐队)当成“喜
洋洋”的载体,我们相信能战胜危机,走出流行音乐的低
谷。 本报记者雪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