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宝钢上海冶
金梅山三家钢铁企业联合组建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在浦东
正式挂牌。 这艘产量占全国钢铁总产量14%固定资产占
全国冶金行业20% 的航母起航同时预示我国规模最大、
产品档次最高的汽车用钢、石油管、造船板、不锈钢、民
用建筑和电工钢的生产基地形成此举自然对促进我国钢铁
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改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这艘巨舰的航程绝不会是轻松的。
钢铁工业大而不强宝钢集团重任在肩
到1998年我国钢产量已连续两年超过亿吨(19
78年仅为3178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然而有识之士并未对此喜形于色在业内听到更多的则是对
“大而不强”的检讨。原因有三
第一我国钢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水平仍然不高。
比如连铸比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在 1998 年达到了
67.6%而日本、韩国等国家早在七十年代末就已超过了
95%。 此外,高档次、高附加值的钢材产品中有相当部
分我们还不能生产有的虽能生产但质量却难与外国先进水
平相比还得大量进口1949年—1996年的48年间
我国共进口钢材 26258 万吨占国内同期钢材产量的
22.8%,共花外汇95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404亿
元而48年来我国钢铁工业累计固定资产总投资仅为38
70亿元。与此同时我国出口钢材仅3413万吨又以初
级产品为主。
第二生产分散规模效益差。我国年产钢500万吨以
上的企业只有4家,1亿多吨钢的总产量要由1000多
家企业生产而国际上产量在1500万吨以上的大企业就
有6家。世界钢铁业巨头新日铁和浦项1997年合计产
钢达5330万吨接近我国钢产量的一半营业额合计为3
70亿美元超过我国整个钢铁行业的销售收入。
第三我国钢铁工业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之后产
品结构性相对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 90%以上普通产品
的严重供过于求导致钢材市场过度竞争钢材价格大幅下跌。
自1993年以来我国钢铁产量与经济效益呈现相反的趋
势实现利润连年下降。
如此看来,在一片做大更要做强呼声中诞生的宝钢集
团可谓重任在肩。
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大哥大”宝钢自1985年9
月投产以来的13年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 1714.41
亿元利润230.17亿元上交利税246.66亿元总资
产达到970多亿元多次占据中国工业500强之首被国
际权威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及日本评级投资咨询公
司分别评估为3B+和A+获得相当于国家主权级的信用
等级。高起点的技术引进和不断改造、创新使宝钢的技术
装备保持了世界一流的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了宝钢
才使中国钢铁工业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998年
宝钢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80吨人年已跻身世界钢铁
行业前5位。
然而1995年以来在销售额相近的情况下宝钢利润
指标却逐年下降。1996年实现利润31亿元1997
年下降到22亿元1998年仅为10亿元降幅之大令人
注目。去年上半年宝钢的出口曾一度受阻出口量落在国内
几大钢厂后面国内市场也出现了“等米下锅”的情况。
新集团、老企业难题多,待改造
宝钢的效益滑坡是否因为市场饱和的缘故呢?从以下
事实看,近两年国内钢材市场虽每况愈下,却远未达到饱
和状态。就在宝钢出口受阻的去年1月—5月,我国三资
企业就进口钢材285万吨,同比增长25.6%。就连不
少国内知名家电企业也大量进口冷轧卷板等家电用钢。而
1998年宝钢主要产品家电用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
20%,与其在国内冶金行业的地位和发展要求相去甚远。
个中缘由尽管复杂,但却足以暴露出宝钢自身潜伏着的与
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之处。
再看面对同样的生存环境规模和技术条件不能与宝钢
同日而语的邯钢近几年产量和经济效益却持续同步上升。
1998年邯钢产钢300万吨实现利润5亿元这意味着
以不及宝钢13的产量实现了其12的利润。两相对照耐
人寻味。邯钢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紧紧牵住了“市场”这个
企业发展的“牛鼻子”。对外审时度势认真研究市场开拓
市场对内顺应市场变化实施并完善模拟市场核算机制降本
增效。
由此看来,如何千方百计扩大市场占有率写好市场这
篇大文章是宝钢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另外新组建的宝钢集团虽然在规模和技术实力上达到
了航母的级别但由于三家成员企业发展不平衡还需要进行
一番伤筋动骨的改造。比如1998年上冶生产钢材54
3万吨约为宝钢产量的74%但实现利润仅为宝钢的10
%普钢产品过剩设备工艺老化十万大军的员工队伍更显臃
肿不堪。因此有人把只有1.5万名员工的宝钢与上冶的
联合比喻为桑塔纳拖大平板车担心这种联合不但难以发挥
集团的整体优势还可能累及宝钢的正常发展。
冶金设备的更新改造投资大周期长由宝钢自筹资金总
投资623.4 亿元的宝钢三期工程及其配套项目如今尚
未完工正面临资金饥渴和还本付息的压力而上冶的设备改
造更需要大量投入。有消息说宝钢集团优良资产上市已准
备就绪一俟成真或可解燃眉之急。
但与“钱从哪里来”相比“人往何处去”更令宝钢集
团的决策者们劳心费神。旧工艺、旧设备的更新改造将使
大批职工面临下岗或转岗,如何妥善安置这些人员是对年
轻的宝钢集团的又一个严峻考验。杨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