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Sina. Ads.

   首页> 财经> >新闻内容


我国棉花产业进入微利时代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3月24日 17:14 经济参考报

    随着国家棉花收购价格的连续下调,棉花销路的持续
不畅,对于棉花的生产者及流通销售环节而言,我国的棉
花产业已经步入了微利时代。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由于
棉花单产水平较高,与全国棉农相比新疆棉农亩均获益也
较多。但是,据新疆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近期的抽样调查
资料显示,由于棉花收购价格下调,而农业生产资料上涨
幅度较大,1998年新疆棉农种棉纯收益为415元, 比上年
下降21.8%,物质投入与纯收益比为1:0.96。今年年初,
国家确定的棉花收购指导价格比去年的价格又调低两成,
新年度棉农的收益将会更低。以往全国棉麻系统企业大多
能保持一定的利润,1995年棉花市场旺盛时,国家核定每
担棉花利润能达到11元多。但从1996年开始,由于市场不
景气,全国棉麻系统呈现出全行业亏损的局面,新疆棉麻
公司1998年的亏损额达到4.9亿元。

    棉农和经营者都认为,“棉花财”是越来越不好发了。
与消费品市场相似,我国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
大体平衡,丰年有余。棉花的微利时代也正是随着短缺经
济的结束、买方市场的形成而到来的。从表面看,棉花生
产和流通环节收益减少源于棉花收购价格下调和棉花销路
不畅,可在价格下调和市场持续走低的背后,却反映出棉
花市场供求关系的深层次变化。近年来,随着全国棉花生
产的大规模发展,90年代初国内棉花资源短缺的局面早已
结束。这几年全国每年棉花产量均在8000万担以上,供大
于求的局面1996年即已形成。从国际市场看,1996年棉花
供大于求的矛盾也显得较以往更为突出,同时国内市场棉
花价格又明显背离国际市场,从1994年开始,我国棉花每
年仅有少量出口。在国际国内棉花市场普遍供大于求的形
势下,与以往棉花市场旺盛、利润较高的时期相比,如今
的棉花经济带给人们的似乎再也不是一如往昔的丰厚回报,
而是薄利、微利。然而,微利并非无利,国家计委有关负
责人称,农民种植棉花的收益会因收购价格下调有所降低,
但农民种棉的基本收益还是有保证的。记者在农村采访一
些棉农时,也深切感受到了他们面对微利的心理承受力。
新疆玛纳斯县乐土驿镇农民马明亮权衡再三,最后还是决
定今年要种植棉花,因为尽管棉花收购价降低,但亩均收
益仍达400元,还是有利可图的。 因此,生产者及流通销
售企业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直面“
微利时代”。审时度势,棉花生产者应告别粗放生产方式,
优化棉花品种布局,增大科技含量,提高棉花单产,走集
约化经营之路;经销企业也应加大促销力度,理顺棉花经
营体制,减少流通环节,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拓展市场空
间。有关人士认为,我国各类商品包括农产品供应日益充
足,买方市场不会很快结束,因此,棉花的微利时代也将
长期存在。  记者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