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股火爆:非理性的特大泡沫?
谈到美国网络企业如何发展壮大,不少人会想到“风
险投资”,股票上市公开发行创造的“财富神话”,美国
在线(AOL)、雅虎(YAHOO)、亚马逊网上书店(AMAZON
)等网络公司的成功上市,使企业家们的创业梦想一夜
成真。与这些“幸运儿”相比,美国《在线》杂志(《W
ired》)、网络媒体(NetMedia)的上市失败给企业带来
的冲击力却少有中文报道。
那么,风险投资与上市操作的具体步骤是怎样进行的
?哪些因素决定了上市的成败?如何选择上市合伙人?上
市后的网络股价格与其他工业平均指数相比为何像“过山
车”一样起伏剧烈?网络股价格的急速飙升是“财富来源
于创造”的“新经济”理论的明证,还是“非理性市场表
现”吹出的特大泡沫,而且正在走向崩溃的边缘?上市后
的公司是否就可以“一帆风顺”地“借鸡生蛋”,用投资
人的钱做出更大的“蛋糕”?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若干美国网络企业上市前后的
分析,力图客观地介绍一下近两年来网络股在美国上市的
方方面面,希望能够对正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寻求“风险投
资”的中国网络企业和酝酿中的中国风险投资机制起到一
点借鉴的作用。
风险投资与股票上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谈到“风险投资”,多数人要么会与“股票上市”混
为一谈,要么弄不清孰先孰后。那么风险投资为什么总是
与股票上市相提并论?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十分简略的回答:“股票上市公开
发行”(IPO)是“风险投资”中的一个步骤,而且是最
惊心动魄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投资人和企业管理者为了这
决定成败的一刹那,已经经历了公司初创的种种风波;到
这一刻,幕布就要拉开,市场给这些不安分的“创始企业
家”评定的价值即将揭晓。用诗意的语言说,这是“幼蛹
化蝶”的“惊艳时分”并不为过。不过,如果你能够看到
穿着整齐,手握香槟的公司管理人双眼紧盯着股票牌价显
示屏幕,问问他们此时的真实想法,他们多半会说:幸亏
我没有心脏病。
在《风险投资布莱特指南》中,风险投资的整个融资
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扩展阶段和转折阶段。
在早期阶段,投资人为企业创始人的想法所吸引,提
供少量资金,但很少涉及产品开发,这是“播种期”。随
之而来的“启动期”,投资人帮助公司进行产品开发和初
始营销。
当公司需要在销售或制造上追加投入时,就已经完成
了“第一步”,进入了“扩展阶段”。扩展阶段的公司已
经可以生产产品,包装运输,但公司收益表上还没有显示
利润。不过,投资人认为此时正是新产品快速占领市场的
时机,公司收入将迅速增加,超过成本的增长,很快达到
“盈亏相等”的利润平衡点。这时已是扩展阶段的最后一
步,也称“建桥期”,此时整个公司已经准备好在未来的
6到12个月内公开上市。
进入转折阶段,如果上市能够成功,风险投资人可以
利用股票上市带来的原始股增值和控股权收回早期阶段和
扩展阶段的全部投资,并且获得相当高的投资回报率。如
果上市失败,投资人会注销已投资的金额,公司管理者只
好“重起炉灶”,继续为下一个月的运营费用、雇员工资
“打游击”;或者,申请“资不抵债”的破产。
当然,少数的风险投资公司也可以不选择“股票上市
”的办法套取投资回报,而是始终做公司的“非公开合伙
人”。不过,这种方法并不多见,尤其对网络企业而言不
算普遍,我们这里略过不讲。
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并不局限于投资网络企业,而是
一直随着资本市场上的盈余资金和潜在投资项目的多少,
显得阴晴不定。那么,网络股为什么从1996年以来成为“
风险投资”的新宠?网络股的表现又如何影响了美国的“
风险投资”行业?再次简略回答:网络股上市形成热潮,
是因为股票市场上的中小投资人对公开发行的网络股形成
了一股强大的需求,随着那斯达克高科技股的交易量不断
上升,股价持续飙升,即使稍有回落又马上掉头上扬。
这种“市场氛围”无形中降低了股票公开发行的风险
,增加了“风险投资”人的回报。在“买网络股必赚”的
市场信心支撑下,许多风险投资新手也跃跃欲试,他们当
中有不少曾经就是网络企业的创始人。看到风险投资在1
995-1997年的平均回报率达41.2%,和过去20年的平均
回报率15.4%相比,难怪他们要卷起袖子,加入到“赚
钱交响曲”中了。有的行内人士感慨道:“这年头谁都可
以当风险投资家了。”
网络股让一些管理大投资基金的有经验的投资家迷惑
不解,除了它的“非常”表现,上市的过程也让他们大跌
眼镜。一般说来,要上市的公司应当已经有一定的营业收
入,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建桥期”的公司,通常已经达
到了“利润平衡点”,新产品不但已经成型,而且销量正
在呈指数上升。但是,不少成功上市的网络企业似乎已经
把利润问题扔到了“九霄云外”,网景、雅虎、亚马逊都
有长期“只赔不赚”历史。其中雅虎股票的成交量和价格
起伏程度让股场老将都叹为观止。
以雅虎为例,它到底是一个新媒体,还是一种新娱乐
?它为用户增加的价值到底如何体现在收入中?它的股价
波动能说明什么?这些都还没有人可以准确回答。
网络企业的管理人表示无法接受传统的企业估价方法
,即用当前收入预测将来收入。他们认为,要赚钱,现在
就可以,但是当前最重要的不是去数打到手里的鸟儿有多
少,而是去打更多的鸟儿。谁掌握了网络的未来,谁才可
能称雄网络的现在。众多积极买卖网络股票的股民们用“
真金白银”支持了这一看法,难怪连一直小心谨慎的美联
储主席格林斯潘,也在对国会的证词发言中说:“对未来
收入的预期估价,正在扮演促使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导角色
。”
从大趋势来看,网络可以促使社会效率的提高,带来
更多财富,能够在早期“分一杯羹”的网络企业也将最终
受益。那么,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网络股上市岂不是会
个个“马到成功”了吗?未必。例如,在经营初期名声响
亮的网络企业《在线》杂志,就是从这样一片玫瑰色的上
市前景中栽下马来。
确定发行价格:几家欢喜几家愁
1996年如果你问一下:什么是决定公司上市的成功要
素?《在线》杂志的总裁可以给你一个标准回答:独到的
竞争优势,良好的企业声誉,极具潜力的经营领域,认真
的管理人和雇员小组,经验丰富的投资银行顾问……这些
,都是《在线》当时手中握有的强牌。
1992年《在线》的两名创始人决心创办一个“与传统
计算机杂志完全不同的全新杂志”,它设计新颖,内容以
当时尚数“初露头角”的网络为主,辅以计算机界的其他
最新报道。《在线》不仅有网络版,而且有正式公开发行
的纸上刊物,用杂志的收入支持网络版更新,以网络的信
息充实杂志的内容。到1996年,发行量达到32万份,有9
5个广告专页,并且在传统媒体还没有意识到网络的能量
之时,树起了“网络第一刊物”的品牌。
这个充满能量和潜力的公司已经“整装待发”。当时
的市场情况也非常乐观,计算机动画公司Pixar刚刚得到
15亿美元的上市资金;1996年4月,没有什么赢利预期的
雅虎在上市第一天就筹到了8.48亿美元。
“当时要我们不上市那简直是疯话。整个市场就像在
下钱雨一样,不伸手去抓一把绝对不可思议。”《在线》
的一名前高级管理者这样回忆道。
结果如何呢?1996年10月,《在线》的300万原始股
尚有50%无人问津———上市没有成功。杂志创办人的痛
哭声通过网络传遍公司。11月20日,公司一天裁员33人,
很多有才华的员工自动请辞。
外界“传统媒体”的评论是:《在线》过于贪婪,终
于栽在了自己的野心之下。
公司上市的所有谋略技巧,在于如何给企业估价。一
般说来,未上市公司通过和已经上市的同类公司相比较,
通过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估计,决定公司的价值或称“公司
权益”,再根据“公司权益”确定需要上市筹集多少资金
和首次股票发行数量。这样,在阴晴不定的市场上,同类
公司的股价波动势必牵动着准备上市公司的每一根神经。
帮助公司上市的投资银行是主要的评估人,他们依据
经验和当时的市场情况权衡制定发行价格。这是一个非常
微妙的位置。公司当然希望上市可以筹到尽可能多的资金
,给投资银行的佣金也是在此基础上按一定百分比计算。
那么,将初始发行价格尽量上抬应该说是双方的利益
所在了?不完全对。因为投资银行还要照顾到“机构投资
人”———他们的“老客户”。机构投资人是股票市场上
特殊的“买家”,通常是退休基金、共同基金、银行和保
险公司等大投资集团的管理人。当公司向证券交易委员会
提交上市注册时,投资银行召集这些“机构投资人”进行
“路展”,向他们介绍公司的发展前景、运营情况等各个
方面。如果他们认为公司股票价格有可能在发行后上涨,
就可以表示“兴趣意向”来定购“原始股”。公司要能成
功上市,注册尚未完成时“机构投资人”的“定购”数量
至少应是股票预期发行数量的三倍。这就留出了余地,即
使部分“机构投资人”临时改变主意,也能保证首次发行
的股票有足够的“买家”。如果把发行价格定得过高,那
么在正式买卖股票的时候,股票继续上扬的机会就不大,
“机构投资人”也未必有兴趣购买原始股。
这样讲来,股票发行价格是切在“上市蛋糕”上的重
要一刀。如果定得过高,上市后价格回落,给公众留下的
是负面印象,“机构投资人”等于被“套牢”了。如果定
得过低,上市后价格上涨,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公
司的筹资目的却不能达到最有效满足。
华尔街对这个难题的经验性解答是“15%定律”。如
果上市后公司股票在自由买卖的“后市”上上涨了15%,
那么公司、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人”皆大欢喜。说起来
简单,要在瞬息万变的股市上拿捏好这个分寸,需要“天
时、地利、人和”俱全,还要有个好运气。
再看《在线》这个案例,在美国市场非常看好网络股
的一片乐观情绪中,1996年5月30日,它向证交所递交了
“预备招股书”,认为“公司权益”价值4.47亿美元。
它比较的“同类”上市公司有网景、雅虎、美国在线等热
门网络公司。但是杂志创办者忽略了,《在线》虽然是网
络的产物,却有一个“传统媒体”的外壳,其93%的收入
来自于一种单一的发行刊物。《在线》仅仅依靠一个“新
媒体”的概念,自身权益的估价就达到了它的收入的17倍
,华尔街的“买主”们能够心悦诚服吗?
为了充分表现出“新媒体”的“全方位出击”,《在
线》在1996年迅速扩展到338人,新增了“热线”网上频
道,同期发行书刊,开始了电视节目制作。1995年的成本
超出收入约有7900万美元,赢利变得遥遥无期。
1996年6月初,正当上市小组要启程开始向“机构投
资人”开始宣传性的“路展”的时候,美国市场上网络股
价格大跌。“我们决定暂停对上市的倒计时,”6月15日
,创办者对公司成员宣布,“等网络风暴稍微平息一下再
说。”
两个月以后,上市工作重新开始,但《在线》发现,
其所有“卖点”倚靠的网络形象似乎都成了错误,市场对
网络股的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以至连雅虎这样曾经在交易
的第一天就上涨三倍的网络带头股,都回落到发行的价位
。《在线》开始修正它的网络形象,向“传统媒体”靠近
。经过修正后的“公司权益”从4.47亿美元降到2.93亿
美元。
10月14日,创办者仍然乐观地对公司员工汇报道:在
秋天熙熙攘攘的初始发行市场上,我们的演示有这么多听
众,本身就说明了一个好兆头。但是,创办者知道他在赌
博。结果,他赌输了这一场。
回顾《在线》1996年的上市失败,有人说是他们运气
不好,有人说投资银行表现得不够水准,也有人说公司管
理人犯了错误。我认为,《在线》为了上市而进行的包装
对公司的管理影响过大,公司的发展计划不是完全从它已
有的竞争优势出发,而是随着在“投资演示会”上塑造的
形象一日三变。要知道,这种形象能否成功还要靠股市气
象是否“天公作美”。到了这一地步,上市成了公司的惟
一目的,认真的经营反而退居第二,这是公司管理人犯的
最严重错误。李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