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昔日的红火何日再现?
80年代蓦然崛起的温州,在国人的心目中是啥印象-
-概括起来说就一句话:是模式,是榜样。对此,温州人
自己也不无自豪地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当
时,温州人会做生意是举国公认的。好多人大老远跑到温
州这块热土,去取经,拜温州人为师;去进货,然后运回
本地赚取差价;甚至没有什么直接的目的,仅仅为了去呼
吸几口那儿的空气,感受一番那儿浓郁的商业氛围。可时
至今日,温州的魅力已悄然失去。仅十来年时间,温州为
何会变为明日黄花?以后能否重振雄风?对于这个话题,
不仅经济界人士颇感兴趣,全国众多的生意人心中也悬着
若干疑团。为此,记者根据对温州市场的调查和资料,从
三个方面探讨温州落伍的现象和原因。专业市场不再辉煌
温州有闻名遐迩的十大小商品市场,温州货广布全国
城乡。温州这个城市有700万人,其中就有100万人在外面
推销产品。靠他们的辛勤劳作和温州货的知名度,温州人
在北京、天津、沈阳、武汉、上海、重庆等城市相继开办
了“温州市场”。然而,一度辉煌的温州专业市场如今却
生意越来越淡,呈萎缩状态。请看一组数据:1997年,温
州市最大的市场--温州商贸城,成交额仅34.3亿元;该市
首屈一指的瑞安商贸城,成交额也只有56亿元。而学温州
经验后兴办的义乌市场--中国小商品城,1997年交易额达
400多亿元,跃居全国第一。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交易额
1996年就已达169亿元,快速发展的黄岩路桥小商品市场,
也把温州远远甩在后面。这样的局面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在浙江省专业市场交易额评比排序时,10个专业市场中居
然没有温州的席位!
造成温州本地市场式微的原因何在呢?一些研究温州
市场的专家分析认为,首先是市场规模小,个体工业与家
庭工业生产的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批量小、品种单调,
而且原本走南闯北100万推销大军,已在全国大中城市建
立起了较为稳固的“二级市场”,由“行商”变为“坐商
”,这样温州本地市场就自然而然的与原本的火爆形成“
落差”。其次是市场硬件与软件的建设水平普遍偏低,经
营者的经营环境较差,有关部门和金融单位服务意识薄弱,
工商管理体制关系尚存在着某些不顺,政出多门,朝令夕
改的事屡有发生。第三是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规划制订存在
一定问题。例如,温州商贸城的精纺织品批发市场已跻身
全国同类商品的大市场行列,理应得到政府扶持,但后来
政府又在仅距该市场一公里处批准建立“金山纺织城”,
造成重复建设和窝里斗。记者在列车上邂逅一温州商人,
他说,以前他做儿童玩具生意,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玩
具卖,赚了不少钞票,现在市场开始淡起来,生意不好做
了。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唏嘘感喟,表露出对昔日辉煌
的流连和对今日萧条的无奈。其实,奈何花落去的心态也
正是当今相当一批温州商人的心态。
温州人还能找回他们骄傲的昨天吗?温州专业市场还
能再生“磁力”吗?业内人士认为,欲达此目的,要做到
以下几点:要使温州市场具有商品陈列功能,成为商品展
示中心;要具备商务活动功能,成为商务洽谈中心;要具
备海陆空托运仓储功能,成为货源集散中心;要具备先进
的通讯功能,成为信息传送中心。其实,温州的确有再造
辉煌的条件和能力的。且不说温州市场已有雄厚的底子和
已经摸索出的若干宝贵的经验,单是原先那100万在全国
各地闯的淘金者中就不乏优秀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
术人才,政府只要能营造出宽松的经营环境,利用他们的
才干和手头的资金,引凤反哺家乡经济建设,那么,温州
重振雄风大有希望。买方市场疲软低档产品难销
温州人会推销产品,开拓市场,同样也会办企业。从
80年代开始,那种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就遍地开花。不仅如
此,温州人还建立了不少大企业。由温州企业、温州市场
支撑起的温州经济模式有着骄人的战绩。去年上半年,温
州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也达到304.7亿元,比1997年同期
增长12.5%。然而尽管如此,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步伐委
实迅捷,加之去年东南亚金融业的风云突变,使温州企业
界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渐次暴露,温州企业陷入困境。
那么,温州企业的问题又在哪里呢?据经济界人士分
析:温州企业普遍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
设备老化,经营方式落后。在当今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风
浪中,这些“小”字号企业显然难以经受住颠簸与冲击。
温州经济模式最初的特点是先有产品然后去找市场,依靠
100万推销大军东奔西走,尚未形成大市场的观念。这种
做法在商品短缺时代是可取的,但在商品由卖方市场转为
买方市场的情形下已不灵了。此外,由于温州企业低水平
重复建设严重,产品普遍雷同,眼下一些中小企业又没有
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大市场,为追逐近期利润,于是
相互之间打起了价格恶战,恶性价格战使企业利润普遍下
降。
温州这种经济模式是否已经走到尽头了?温州企业如
今好像步入四面环山的一片谷地,能否找到突破口,连通
外面阔大的世界呢?对此,温州人自己是有信心的。瑞安
市市长黄宗华说:现今我国中低档商品市场潜力仍然很大,
大部分消费者品味虽有所提高,但购物标准仍以实用价值
为主,尤其是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温州这种以中低
档商品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仍然有生命力。温州企业界应考
虑如何挖掘中低档商品的潜在市场,以形成大市场格局和
树立起地域标牌形象。“冷对”网络远离信息
全球信息浪潮的汹涌,带动了中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
展。如今,做信息生意、靠信息发财的企业和个人比比皆
是,广东、上海等省市铺设了密集的信息网,走在了全国
的前列。那么,当年小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温州,它的信
息产业现状如何呢?记者的调查显示,一个“冷”字令人
颇觉遗憾。眼下温州流行着一句话:电脑是企业的打字机,
总经理室的花瓶,家庭的游戏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
正是对温州信息业现状的概括。
在温州700多万人口中,上网的网民只有3000多户,
上网率不仅远远低于广东的广州、汕头、湛江等市,而且
也低于本省的宁波市(宁波已拥有30000多网民)。
温州的企业对上网不感兴趣,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信
息本身的价值,更没把在网上找信息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
手段。温州大多数企业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不会使用电
脑,又舍不得花高薪聘请电脑专业人员,企业的电脑大多
数只充当打字机或简单储存一些资料,许多方面的功能得
不到发挥。1998年5月,温州科委开通了温州五个一批企
业网络,为企业免费上网,结果仍有一批企业不愿上。
截至1997年底,温州全市上互联网的用户仅1450多户,
委托邮电部门对外发布信息的企业仅33家,拥有自己主页
、站点的企业仅4家,从事ISP服务的企业只有28家。
连温州的有识之士也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
不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下一个世纪,温州将会落后于全国,
落后于时代。温州人,你甘愿落伍吗?
一个崛起未久的经济模式,就显得“未老先衰”了,
对此,温州人心里焦急。在温州这块经济细胞异常活跃的
土壤上,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家,还是生意人,抑或是
普通市民,他们绝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温州就此“老”去。
为让温州重新焕发青春魅力,温州人已经行动起来--政府
部门正在进一步转变职能,做好规划,营造宽松的经营环
境;温州的专业市场正在认识和运作上作战略性的调整,
树立现代大市场观念;温州的信息产业已加大了资金投入
的力度……
温州人这种不愿落后,不甘寂寞的心态,温州人在市
场、企业、信息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努力,使我们有理由相
信:温州能赢得新的兴旺发达。 汪玉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