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许多中小学以素质教育和“办出学校特色”
为名,热衷于开办外语、电脑、音乐、美术等技能教育,
藉此名利双收的现象,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局长周培植近
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小学重在基础教育,不能一
窝蜂地去搞“特色学校”。
近年来,各种特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一些
学校以艺术教育见长而获誉;一些学校以发明制作超常而
受奖的报道常见于新闻媒体;不少私立学校则冠以“外语
学校”、“艺术学校”的头衔在招徕生源。周培植认为,
这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中小学狭义地认为要
发展必须提高知名度,于是便简单地套用商品经济的方法,
“拿出特色产品”,并断章取义地将大纲中“办出学校特
色”、“发展学生个性”为理论依据,倾人力财力于某些
社会上比较吃香的特色教育,如外语、电脑、器乐、美术
等,以此迎合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要求。而许多学生家长
、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也认为:有某项专长的学校就
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就是好学校。
这些所谓的特色学校真能使学生成才吗?他在调查中
发现,不少中小学在追求特色的过程中,有的把素质教育
简单化为办几个特长班,忽视学生兴趣、动机、思考力、
判断力、表现力和个性心理等隐性学力的发展,一味追求
学生能“弹多少名曲”、“获几块奖牌”;有的在原有课
程和教材的基础上做“加减法”,盲目砍掉学科课时,大
量开发“活动课程”,甚至硬性裁减课本中的习题和某些
教学章节,或在原课程、教材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新内容。
周培植认为,这种做法充其量不过是搞一个兴趣小组或某
一学科的单项改革,却以点代面地把整个学校都纳入这一
“特色”改革中,这是对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的片面理解,
更违背了中小学的办学宗旨。他说,中小学教育要求体现
普及性、基础性,其主体为基础教育,但专注于某一项教
育,并以此来提高知名度,必将导致这项学科内容的加深
拓广,于是普通学校便充当了专门学校或高一级专科学校
的职责了。试想,这样过深过广的知识技能孩子能否接受?
是否有利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同时,普通学校又难以拥
有专门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其培养的学生又未必真能特长。
据他调查,对学校开设的那些所谓的特长教育,许多学生
并不感兴趣,而且他们的学习负担更加重了;而部分感兴
趣的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后,该项技能确实掌握得
不错,但大纲上规定的其他科目往往却拉下了,导致了教
育质量的滑坡。周培植说,我们不反对一些民办学校打出
某些诱人的招牌,这些招牌都很有特色。因为从理论上说
民办学校在招生时可以经过筛选,也可以在师资配置、硬
件设施等诸方面朝特色化方面倾斜,而学生也是自愿进入
此类学校学习的,家长认同该学校的特色教育符合孩子的
身心特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无可厚非。但是,绝大
多数的公办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从生源到师
资直至设备都是呈常态分布的,这样的普通学校为创特色,
必然会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关照,这一方面,必然会
造成学生间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违背了教育
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基
本智能有多种,通常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些强项智能,但也
总会有一些弱项智能。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除了施以基
础性普及性的知识,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寻找、发现自己的
强项智能,并使其发展成长,以形成属于他的“第一”。
如果学校框定一种特色教育,要求人人普及,而学生并非
人人有此天赋,那么对于不适宜朝这方面发展的学生来说,
岂不像把一个最能做成碗的泥坯要硬生生塑成杯子,一定
要让乌龟得跑步冠军一样地可笑和可悲吗?说得更形象些,
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不过是打造泥坯,使之成为具有广泛
适应性的优质材料。因此,在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发展潜
能和发展方向都处于模糊状态的情况下,强制地对学生进
行定型化的培养,其合理程度是值得怀疑和商榷的。
我们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但如果简单地将
素质教育理解为就是某种技能的培养,那无异于扼杀了绝
大部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其适应
性也是十分有限的。当然,这么说并不反对学校创建自己
的特色和培养某些确有天赋的学生。周培植认为,基础教
育必须要牢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倡导的“办出
学校特色”是指通过抓好素质教育的一项,如书写训练、
审美教育、道德培养等基础素质的培养,而非赢利性的技
能技巧,或应时性的强化训练。以此形成学校特色后,继
而带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工作的整体进步。这样,
一样好到样样好,从而使原来的特色消失,达到一种“无
特色”的境界。学校的特色是消失了,而学生的整体水平
却提高了。他认为,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特征出发,在某
种意义上,创建学校特色,只能是薄弱学校向高水平学校
迈进的一个过渡性阶段,从长远看,我们更应该提倡朝“
无特色”发展。特约记者郑忠成记者潘剑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