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只会考试,不会用
多年来,总试图用拿到手的证书聊以自慰,但苍白无
力的分数却无力解救我在现实中一次次尴尬的境遇。这怪
谁?怪自己,也怪教育。
当得知连70多岁的老专家都从南方赶到北京,参加这
次英语教学研讨会时,我知道自己不该再回避和沉默了。
如果能为教改提供一些借鉴,我愿解剖自己。
我现在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大学一年级过的英语四级;
二年级过的六级;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参加北京市硕士研
究生统考我都得了70多分。可以说我该拿的“通行证”现
在都拿到了,但说起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我却很惭愧。我起
码也有5000多词汇量了,但一上网,总会碰到书本上没有
的生词,许多内容难以读懂;作论文查英文资料,看起来
特别费劲,只好放弃;遇到和外国专家交流的好机会,我
却张不开嘴。按说我已学了12年的英语了,它本该成为助
我一臂之力的工具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的例子并不是个别现象,据我所知,不少大学生和
研究生都存在和我类似的问题。我也常反思,为什么会是
这样的结果?
反思一:多年来我在英语学习上所受的是一种典型的
应试教育。
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路子基本上是:
讲课文、记语法、背单词、做练习,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
考试拿高分。学校之间相互攀比四、六级通过率,学生有
了四、六级证书就身价倍增。总之,一切围着考试转。在
这种情况下,没人关心英语的实际用途,只有走上社会实
际应用时,才会尝到苦头。
现在的某些英语考试,出试题的人似乎“专门”是要
检验考生是否细心,设计一些“小圈套”等着考生去钻。
有位辅导托福考试的老师曾说,做英语试题,你就挑那个
最别扭、最不可思议的答案就对了。虽然这话有些绝对,
但我们在考试中不也常有这样的经历吗?本来觉得题都看
懂了,答案也挺有把握,可一对标准答案,却大吃一惊:
“怎么会是这个答案?”再回过头一看,原来是中了老师
的“埋伏”。最令人头疼的是,有的老师出题专拣语法、
词汇表上画“星号”、带注释的地方考,又偏又怪,这种
“不把考生考倒誓不休”的考题有多大意义?
其实市场上早就有了对付这类考试的参考书,什么《
完形填空解题方法》、《阅读理解应试策略》……应有尽
有,而有的考试也早已形成了一个“套路”,比如硕士研
究生考试的“阅读理解”,一般是5篇,按由易到难的顺
序排列;内容有说明文、论说文、记叙文;每篇后面有4
个选择题,前一两个可能是询问全文大意或中心思想的,
第3个可能是询问细节或词汇的,然后是推理判断或询问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至于最具创造性的作文,早有人总
结了“12句作文法”,从“引言句、主题句、发展句到结
论句”,共12句话,一篇作文就凑够了字数;还有的书总
结出了英语作文的常用句型,不管是开头、结尾,还是说
明、议论,都有些固定的句子供人“死记硬背”。
这样,老师和学生都学“聪明”了。老师会“一分为
二”,教学内容中一半是教学生如何应付考试的,一半启
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学生也会“一分为二”,考试是应
付,学实用的再去上口语和听力班。
现在的一些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学习的一种障
碍。因为既然是考试,就有对付考试的技巧,我们要掌握
这种技巧。学这种技巧就得花时间,而时间是有限的,花
在琢磨技巧上的时间多了,花在真才实学方面的就少了。
当然,这种考试也能训练我们的某种能力,但这只是如何
考试的能力而不是使用英语的能力,这又与我们考试的初
衷南辕北辙了。
反思二:我们自己下的功夫还不够,而想要熟练掌握
英语,就必须下苦功夫。我们大都是上初中才接触英语的,
已经过了孩童时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所以要想使英语
成为运用自如的第二语言,是比较困难的。虽然我们觉得
英语已占去了许多时间,但可能还是不够的,而且有些人
一般是考前“临阵磨枪”,考完就丢在一边,再考时又从
头拣起,这样“一曝十寒”的学习方式等于前功尽弃。
反思三:我们缺少使用英语的语言环境,而学英语必
须明确目标。对许多人来说,学英语用英语可能是伴随一
生的事,只靠在学校中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如果在我们最
初接触英语时,就让我们意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我们就
会自觉地去学;能让我们尽早地对英语产生兴趣,我们就
会主动去学。赵华:某高校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