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家班”的兴办似乎特别红火,其中包括
颇具规模的毛泽东文学院,人民文学函授班、部分高校中
文系(文学院)开设的“作家班”,以及遍布各省作协乃
至市、县文联的“作家函授班”等等,真可谓星罗棋布,
不一而足。
无可否认,“作家班”中确实也走出了一批堪称“大
家”的作家,如山东籍作家莫言就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同
时我们也承认,一个作家要写出真正有份量的作品来,必
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较高的艺术修养。而“作家班”
的开设无疑为学员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和途径,其功劳不可抹煞。但我们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
实:一方面,“作家班”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另一方
面,作家班里培养出来的作家却又日见珍稀。甚至有“作
家班”的学员大呼上当。这不免让我们困惑:“作家班”
里究竟能否培养出真正的作家来?这么多的作家班究竟有
没有存在的必要?据统计,中国作协有名有姓的“国家级”
作家已达五千余人,如果将各省作协的会员,市、县文联
的成员,“校园作家”以及正儿八经出过几本书的“准作
家”包括在内,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作家大国”了。
几年前人们就调侃: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套用一下,
如今写小说的人大概也比看小说的多。据中国作协内部统
计,在庞大的“国家队”中,进过“作家班”的也就那么
百来人,仅占2%左右。而且,就是在这支“小部队”中,
还有不少成员对“作家班”的培训效果表示怀疑。
笔者和一些“作家班”的学员接触后,听到他们这样
诉苦:“我们每天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逼着去不停地写,
结果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忍卒读,钱花了,时间花了,
写作能力却连自己也怀疑起来,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这些“牢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写作由一种如鲠在
喉不吐不快的宣泄变成了一种被强逼的负累的时候,那里
面的文字是多么的苍白,内容是多么的空洞,我们便不难
想见。
“作家班”本来就是个指向不明确的名词。它最早的
意思是“作家的班”,即是为那些已经成为作家的先生女
士们充充电、补补课,捎带着混张文凭,方便评职称及加
官晋爵什么的。但后来的意思就变成了“培养作家的班”,
甚至成了“验明作家正身的班”,掺杂了很多人欲物欲和
金钱交易在其中。
文学是一种才能而非一种技巧。冯骥才曾高呼:“文
坛比文学热闹,这是文学衰败的表现!”激进诗人伊沙摇
旗呐喊,呼吁在世纪末解散中国作家协会,言辞虽过于激
烈,但也说得句句在理,让人信服。真正的属于时代和人
民的“大师级”作家往往产生在时代的角落里,他们摒弃
了喧哗与骚动,甘受冷落与寂寞,密切关注时代和社会,
始终表现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而那些彻头彻尾的由“
作家班”培训出来的“作家”,恕我直言,他们充其量也
只是时代的“枪手”,这类作家愈多,文坛的泡沫现象肯
定也愈严重。
有许多途径可以产生作家,但真正的作家无论如何也
不是“作家班”能培养出来的。要说这一方面的例子也实
在太多。中国近现代文坛的宗师鲁迅、郭沫若,他们原来
都是学医的,中途也并未进过什么“作家班”。试想,如
果当年将鲁、郭也都送进“作家班”去培训一番,其结果
恐怕就是扼杀了一代文豪。徐志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