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Sina. Ads.

   首页> 文化艺术> >新闻内容


特聘教授“特”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4月4日 14:36 扬子晚报

    不久前,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在高校中激起了强
烈反响。根据这项计划,未来的3至5年内,国内高校将会
出现300至500个年薪10万元的“特聘教授”,他们将是目
前中国高校内年薪最高的教授。现在,第一批“特聘教授”
已经诞生,我省有6位教授榜上有名,他们究竟有何特别
之处呢?记者日前采访了几位“特聘教授”。

    在东南大学陆祖宏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不到
40岁的“特聘教授”,陆教授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被
派往英国学习,曾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人才基金、国家教
育跨世纪人才基金等多种奖励。这次陆教授因为主持“生
物医学工程”成绩卓著,成为首批特聘教授人选。提到这
件事,陆教授似乎并无太多的欣喜感,他告诉记者,其实,
能上这个岗位,最大的好处是让自己更加明确了目标。他
所从事的基因芯片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究将是下个世纪重
要的高技术产业,因此,在未来的几年内,他必须争取使
他主持的基因芯片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
地位。蔡宁生教授是东大的另一位“特聘教授”,作为东
大热能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他承担了国家“八五”、“九
五”重大攻关项目的研究。对于“特聘教授”一事,他觉
得最大的好处莫过于给他所从事的学科建设带来了很好的
机遇,一来表明了国家对这项学科的重视程度,二来学校
也将拨出专项资金来为之配套,这些都是“特聘教授”岗
位的独特待遇。

    如果说“特聘教授”给东大两位教授带来的更多是学
科的发展机遇的话,那么对于南大“矿物学、岩石学、矿
床学”这个岗位上的“特聘教授”蒋少涌博士来说,回国
效力则是他的“独特之处”。35岁的蒋少涌博士毕业于北
京大学,后在英国拿到博士学位后任职于德国某研究所。
应该说他在那儿有很好的待遇和生活,但他始终怀有报效
祖国的心愿。现在,机会来了,他在网上看到国内高校的
这一招聘行为,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因为这毕竟是中国破
天荒的头一回啊。这也表明政府对科教兴国是多么重视,
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决心有多大!实际上,第一批“特
聘教授”中,与蒋少涌博士有同样感受的何止他一人,南
农大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万建民教授、北大来自美国的
舒红兵博士和佘振苏教授都是因为这一机会回国的。难怪
有位高校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特聘教授”这一制度
在中国整个高校管理机制这块几十年的坚冰上打下了一个
“钉子”。

    记者在采访中还注意到,几乎没有一位“特聘教授”
是冲着那10万元的年薪而来的。蔡宁生告诉记者,他如果
看中钱,那么他在美国读完博士后就不会回来了,至于蒋
少涌博士那样放弃国外高薪回国的就更不用提了。看来,
不重名利也算是“特聘教授”的又一“特”吧。不过,有
关人士也指出,尽管很多“特聘教授”为的不是钱,但随
着中国高校这样一批高收入教授的出现,原有平均分配的
平衡机制将被打破,“优劳优酬”将得到大力体现,也就
是说,这必将导致不久的将来中国研究人员整体收入的提
高。郑立琪袁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