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Sina. Ads.

   首页> 文化艺术> >新闻内容


子曰诗云再响校园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4月1日 16:16 北京晚报

    “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10分钟积累满腹经纶阵阵童声,传出教室。

    这是新学期开始后,北京近百所小学中呈现的“早读
新风景”———即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的诵读工程。

    东城遂安伯小学,参加了春节期间举办的“中国唐宋
名篇音乐朗诵会”后,学生们背诵古诗文的热情更加高涨。
每周一、三、五的早读10分钟,在两名受过培训的同学带
领下,认真诵读。

    “初五那天,江总书记观看‘中国唐宋名篇朗诵会’
的演出,正好是我们遂安伯小学学生的表演。学生们个个
心情激动,老师和工作人员也都捏着一把汗……”负责这
项工作的李美玲老师向记者讲起了那天的情景,她说,同
学们一下台,纷纷围着老师急切地询问“我们朗诵得齐吗?
”

    四季青中心小学也是参加演出的学校之一。去年3月,
他们便作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中华古诗文经
典诵读工程”的试点学校,开始在学生中,以早读、课外
兴趣小组的方式,组织学生们诵读古诗文。该工程推行一
年来,同学们已“满腹经纶”,触景生情,活学活用了。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在不设更多的评比来刺
激学生的方式中,学生们不仅个人的“收藏”丰富,在“
我教爸爸妈妈读古诗文”的活动中,亦带动父母学习古诗
文。

    10分钟、20分钟,一个微不足道、转瞬即逝的瞬间,
放弃了,不知不觉;坚持积累,便是通向博大境界的阶梯。

    读千古名句做少年君子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简称古文诵读工程)
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继成功实施希望工程9年后, 于
去年推出的又一项跨世纪的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其宗旨是
通过少年儿童诵读,熟背中国古诗文经典的方式,让他们
在记忆的黄金时代,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文经典的基
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目前,北京市近百所学校,35000人参加了这项工程。
在四季青小学,记者了解到学生们已经开始活学活用了。
比如,有的同学在学习中想偷懒,同学们就奉上一句《论
语》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同学
开始骄傲时,同学们就会提醒他:“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位家长在灯下为孩子钉扣子,孩子就背上一首“慈母
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古文化里找精神归宿

    在推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时,他们曾对1
342名小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做过一次调查。80.1%的家
长认为,20分钟的时间不会影响孩子在家的休息,那么,
作为19.9%的家长存在的顾虑又在哪里呢?

    有的家长认为,信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现代化的
东西尚学不过来,小孩子应注重现代教育;有的家长认为,
外语是一种实用工具,与其掌握现在理解不了的古典文化,
不如以外语单词来填充孩子的大脑;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更能事半功倍。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吴先生认为少年儿童可
以适当背诵一些古典诗文精品,但不主张过分的低龄化,
对孩子来说,时间是固定的常量,学了这个,学不了那个。
他说,从心理研究中的记忆曲线来看,记忆的最高峰并非
在小学一二年级,十七八岁才为记忆的成熟期、高峰期。
从记忆的两种形式即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来看,岁数越小,
机械占的比例越大,不管做什么,分寸的把握很重要。

    北师大教育系的康先生则提出:古诗文是一种有益的
教育资源,但需要摸索新的教育方式,不能套用应试教育
的做法,过于功利,流于形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陈
越光主任说,我们主张不考试、

    不做作业、理解可以不深”,尽量在不增加学生负担
的情况下,增强记忆量。

    目前,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大约600所希望小学
共12万学生已接受中国青基会的第一批“中华古诗文读本”
赠书。本报记者赵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