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少儿科普读物尽管有文集式的大部头,也有小
册子,有动画式的精装,也有小人书的平装,有的甚至制
成卡通片,但其内容大多是五六十年代那几套《十万个为
什么?》和中外科学家的故事内容中得来的。有的是在原
基础上扩展、有的压缩、有的节选、有的参照,少有创新。
较新鲜一点的就是科幻,但又远离现实,削弱了科普的价
值。如有一套解释人的大脑与生活发生作用的科普动画读
物名叫《大脑指挥未知世界》,但由于编造得太离奇、太
科幻,连大人读后都不知所云,何况少年儿童?
如今少儿科普读物中有两大流行词汇:一是百科全书
式,二是为什么式。笔者在成都一家新华书店就统计出26
个版本的百科全书,21个版本的“为什么”,浏览之后,
感觉除去插图、装饰、编排不同之外,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你出“十万个为什么”,我就来个“百万个为什么”,他
再出一套“千万个为什么”,你出“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
么”,我就出“学习中的十万个为什么”,你出“自然中
的百万个为什么”,我就出“宇宙中的千万个为什么”,
至于少儿百科全书就更难新鲜了。
这类读物非但少有个性特色,而且还自相矛盾(也许
是编者在“借鉴”时的疏漏),一个关于儿童饭后吃水果
的问题,就有几种说法:饭后20分钟吃水果,饭后30分钟
吃水果,可吃但不能吃苹果等。儿童看书写字的距离问题,
也出现了几个标准。《少儿生活百科大全》中,还出现美
容美发养身健体之类的内容,《少儿交往百科大全》中也
出现了怎么面对自己失意之类的内容,看后令人啼笑皆非。
成都市有关部门和几所小学曾在1997年秋季对市内1000名
6-15岁以下儿童的课外阅读物进行调查,发现科普读物拥
有量只占11.4%。问其原因,就是内容太一样了,还有就
是“书太厚”、“价太高”了。该市一位小学校长认为:
如果该读物内容好,有特色,即使价高一点,现在家长也
舍得买,一般说来中等收入的家长一年给孩子买几本百元
左右的好书是可以接受的。问题是这些书又臭又长,又太
雷同,所以难卖好。
最近,在成都市重点中学“科普读物与创造性思维”
研讨会上,许多教师反映,目前我国出版的科普读物面目
呆板,常识性东西谬误百出,尤其是少儿读物流于浅薄,
内容重复,且语言枯燥乏味,不堪卒读,五六十年代那种
人们喜闻乐见的科普读物越来越少,甚至有绝迹之势。这
种情形十分令人忧虑。
笔者业余酷爱科普文学,也常指导12岁的女儿写一些
科普小品文。最近,我携女儿在一家大书店买了十多本科
普文学书籍,读后大为失望。许多书籍错谬百出,读来味
同嚼蜡,众多书本里竟有十五六篇同题重复,内容交叉,
如像《小博士参观太古生物》、《小博士的肠道探险》、
《植食恐龙的自我保护术》等,同时出现在好几个版本里。
女儿“苦”读了二本,一脸茫然,不知所云,再也不想理
睬那些书了。据成都市青白江区图书馆的同志反映,该图
书馆陈列有十多种科普杂志,由于可读性差,很少有人借
阅。
目前,我国科普读物正在走下坡路已成为一个不争的
事实。何以如此?首先,近年来我国科普创作队伍年龄老
化、力量萎缩的现象日益严重,业余从事少儿科普读物创
作的人越来越少,专业创作人员几乎没有。著名科学家谈
家桢、严东升等都一致认为,大科学家写科普书很有意义,
但他们都是八九十岁的人了,提笔已力不从心。像华罗庚
、苏步青、高士其那样具有深厚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的科
学家本来就很少,现在更是绝无仅有了。80年代,上海有
位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也由于种种原因早就改行写别的
了。
其次,客观地说,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当代科学工作者往往只是某个单
一领域的专家,而儿童读物的写作发展到今天,已是极为
专业化的工作,如学龄前儿童读物就能细分为3至5个阅读
层次,需涉及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
要求本来工作已很繁忙的大科学家再去写“小人书”,极
可能是吃力不讨好,得不偿失。但关键是,我们需要科普
精品读物,孩子们更需要。这不单单是个文学创作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它是直接关系着祖国未来一代能否了解、掌
握科技知识,能否开阔科技视野进行运用最新知识建设国
家、造福子孙的系统工程。
许多欧美国家在这方面成绩斐然。如美国近年来出版
的“科学大师系列”通俗读物,均由世界一流科学家执笔,
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萨拉姆所写的《宇宙
的最初三分钟》便是一本畅销的科普书。英国著名科学家
霍金的著作《时间简史——大爆炸黑洞》在我国引进出版
后,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这本融物理学、数学、天
文学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著作,却十分通俗易懂,读来
妙趣横生。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国外一些科技记者、作者
和出版社的编辑,既熟知名科研领域的最新状况,同时具
有商业眼光,懂得从读者角度来组稿编书,又诱之以丰厚
稿酬。如此一来,精品自然应运而生。这些经验,难道不
可以被我们合理“拿来”吗?闻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