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Sina. Ads.

   首页> 文化艺术> >新闻内容


西沙水下考古揭秘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3月26日 10:44 北京晨报

    渔民吃上了文物饭有关方面连夜上书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南警方去年发现一
些以打鱼为生的渔民放弃了打鱼的职业,却吃上了文物饭。

    据海南警方介绍,当地一渔民从西沙群岛附近打捞上
三根金条,这位渔民喜极而泣,放下了半辈子以打鱼为生
的职业,用其中的一根金条为家里盖了一栋小洋楼。

    此后警方发现,朝西沙群岛方向驶去的渔船愈来愈多。
经调查,西沙群岛水下有大量文物,渔民是冲着文物去的。
海南有关部门一方面阻止渔民前往西沙群岛,一方面连夜
将此情况报告了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反应迅速顶尖考古队立即启程

    国家文物局海南有关方面的报告,立刻做出反应,成
立了“南海诸岛考古项目”领导小组,并组成了由中国历
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队、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文
物考古研究所、青岛市文物局、交通部广州救捞局等单位
专家组成的国家顶尖级水下考古队。

    西沙水下考古队租用海南省的两艘运输船,按预定计
划于去年12月18日准时启程。从海南琼海潭门港到西沙群
岛,用了20多个小时;而从国家文物局海南方面的报告,
到考古队员抵达西沙群岛,仅5天时间。 经过39天的海上
紧张作业,西沙水下考古队于今年1月25日胜利凯旋。

    海上作业用上高科技考古由绿水走向蓝水

    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告诉记者:此次西沙群岛水下
考古是我国首次在远海开展专项水下考古的调查发掘工作,
是从“绿水”走向“蓝水”的里程碑。他对此的解释为,
在此之前,我国水下考古工作主要是在近海沿岸海区进行。

    西沙群岛海水水质清澈,能见度好。在此次考调查发
掘过程中,西沙水下考古队员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利用
GPS全球定位仪、 水下照相机、水下摄机等高技术设备,
对每一处遗存地点都进行了测量、绘图、照相、摄像等较
高水平的科学记录。获取的完整而系统的科学资料,具有
重要的科研价值。

    西沙归来硕果累累中国领土无可争辩

    据考古队队长张威介绍,此次考古队以西沙群岛北礁
为主要工作地点,在华光礁与银屿避风期间也开展了调查
试掘工作,均取得丰硕成果。 共获得的出水文物(包括标
本)共计1500余件, 以瓷器为主,还有少量铁器、铅器、
象牙、船板等。 其中有一块打捞上的碇石,长3.2米,重
近500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碇石(有专家认为这
类碇石是我国古代木锚的一部分), 与碇石共存的遗物以
明代成化、嘉靖、万历年间的青花瓷为主,其中有的底书
有“大明万历年制”的年款。这次共发现五代、宋、元、
明、清各个年代的水下文物遗存13处, 近代遗存1处。古
代遗存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确凿无疑的古代沉船遗址,以
宋元沉船为代表。另一类是基本上不见沉船的遗迹,以散
落的瓷器碎片为主,推测这类大量的文物的堆积可能是由
海浪、潮水冲积而成的。

    此次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再次昭示,居于古代“海上丝
绸之路”要冲的南海诸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祖国水下文
化遗产,它们是中国人最早到达、最先开发南海诸岛的最
好的历史见证。也为研究我国航海史、海外贸易史、陶瓷
外销史、造船史提供了一批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
要的学术意义,也证实了西沙群岛历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  周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