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Sina Ads.

   首页> 文化艺术> >新闻内容


西沙水下考古的幕后故事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3月10日 13:50 新民晚报

    我国首次进行的西沙水下考古作业大获成功,所获10
00多件珍贵文物业已运抵北京,等待专家们的最后鉴定。
日前,记者采访随队前往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
室有关专家,得悉此次作业中若干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据介绍,西沙水下考古队有21名正式队员,另有15名
船员,整个作业历时38天。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承载此
次重要而特殊使命的运输工具竟是两条半新不旧的机动渔
船,一条80吨、一条60吨,乃临时从海南琼海市沿海渔民
处租来的。让如此简陋的船只航行在礁岛密布的远洋上,
多少增加了此次西沙考古行动的风险和难度。

    狭小的渔船使考古队员即便在船舱活动时也得猫着腰。
由于船上没有冷库,带上船的一点蔬菜很快吃完了,有很
长一段日子,考古队员饭桌上的主菜都是鱼,这些鱼是由
渔民和队员钓来的。在西沙钓鱼可谓轻而易举,特别是晚
上,队员们用照明灯照射海面,便会有鱼儿齐集而来,并
常有箭鱼飞落到甲板上。当然,淡水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两条渔船的贮水器是由盛鱼的船舱洗净后改装而来的,时
间一长水便变得浑浊不堪,吃了还拉肚子。最后,考古队
只能用矿泉水来做饭,而潜水员上船后洗澡用的水也只能
是可怜的一小盆。

    由于是与海洋考察用船相去甚远的渔船,考古工作者
的“神通”受到了许多限制。如渔船上没有完善的通信系
统,尽管有与陆地联系的船载高频电话,还有雅鲁藏布大
峡谷探险队也用过的海事卫星电话,但遇上风浪通信效果
仍不理想。当今海洋科学工作船常用的声纳探测装置,两
船自然也未配备。不过,考古队员也有若干样“尖端武器”,
如GPS卫星定位系统, 先进的水下摄影、摄像和潜水装备
等,这些“武器”在“实战”中很是管用。

    据介绍,此次赴西沙群岛考古,不仅物质条件差,并
且天气也很恶劣。当时适逢南海东北季风盛行,季风带来
了寒流和降雨。整个考古过程中有阳光的日子大概只有三
四天。但只要风浪平息下来,大船即会放下小艇,运送潜
水员到礁石丛中搜寻因触礁而沉没的古船及遗物,由于连
日下雨,几乎所有的考古作业都是在雨中艰难地进行的。
记者沈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