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Sina Ads.

   首页> 文化艺术> >新闻内容


古典戏曲与儿童剧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2月25日 17:09 中国文化报

    在中国古代,既没有儿童剧院,也没有儿童剧作家,
可以说不存在儿童剧。但是,从古典戏曲的演出、观摩、
编写三个方面考察,情况却又并非如此。

    古代戏曲的表演一般都在官廷或宫绅之家,其次是在
勾栏,妓院,再次是民间节日演出的社戏,演员以成年为
主。但是,戏曲班社都收艺徒,这些艺徒可说是少年儿童
演员。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以后,士大夫有家班的甚多,
如张岱、彪佳、冒辟疆、龚鼎孳诸人的家班都拥有名角。
这些大地主或大文豪也经常派人物色能歌善舞的少年儿童
以为艺徒,作为名角的接班人。

    明代的吴县人黄省曾所著《续黄五岳集》收《江南曲》
5首,其中一首为:

    黄金买吴儿明珠换楚女七岁作鸾歌,八岁能凤舞,可
见被卖到大户人家的儿童,七八岁就已经练好了较扎实的
基本功。再如《红楼梦》第38回所写,虽然不是记实,但
戏班应该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普遍情况,藉官、药宫等演员
也都是少年。

    那时,少年儿童演员演的剧目与成年演员一样。某些
比较适合少年儿童表演的剧目,班主自然首先选他们主演。

    至于观摩,除了勾栏、妓院的演出之外,少年儿童从
来就是最感兴趣的观众。宫廷演出,王子、公主是主要的
观众;官宦、地主、文人的家班演出,一般情况之下,都
有公子。小姐的宝座;社戏演出时,少年儿童往往跟随大
人赶集,赶庙会去看戏。

    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件轶事,十分有趣。进士出身的龚
景瀚为了接待贵客,常传唤戏班进衙门演戏。 他的4个儿
子每天都排满了功课,听到衙门演戏,心就安不下来了。
龚景瀚倒是个颇有情趣的人,他分别找儿子谈话。他先问
小儿子:“你看读书好呢,还是看戏好?”小儿子回答:
“看戏好!”老头子听了不开心,把小儿子斥责了一顿。
问到老大,老大说:“当然读书好。”老头子知道这话不
是出乎内心,笑了,接着仍旧批评老大:“这不过是口头
掸吧,谁不会说呢?”问老二,老二圆滑,答道:“书也
要读,戏也要看。”父亲还是批评他:“这是折中、调和
的办法,你平日的言行也是如此。问到老三,老三很聪敏,
答道:“读书就是看戏,看戏就是读书。”龚景翰听了很
开心,对众人说:“这就说到点子上了,我也是这样想的

    龚景瀚能如此开明,实在值得称道。梁章钜《浪迹丛
谈》对此作了记载,使后世获得了这罕见史料。

    当然,绝大多数官员对子女着戏,不一定像他这样开
明,甚至认为看戏不是正经事,但最后总还是让子女去看
了。

    少年儿童一直是戏曲的主要观众,从元、明、清以来,
这种情况始终如此,无可怀疑。

    古代戏曲剧目与现代儿童剧剧目有密切关系,其数量
之多,实出我意料之外。某些儿童剧即系古代戏曲剧日改
编而成。

    具体他说,宋元南戏与元杂剧与现代儿童剧的关系还
不明显,但到了明代,情况就有变化。如寓言形式的《中
山狼》,到了明代中叶先后被康海、王九恩写成杂剧,而
且同时流传下来,另有一种则仅有记载。文本已失传。康
海家有家班,他编此剧系为儿女辈娱乐之可能也是存在的。

    明代传奇以少年儿童为主要人物者不多,仅有《黄孝
子寻亲记》等,另有《芦花记》,写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闵子骞故事。闵母早逝,后母对闵子骞毫不爱识,但去芜
存精仍可成为人情味浓郁的伦理剧。建国初期,华东戏曲
研究院曾加以改编”江苏、浙江、安徽均曾演出。另外,
徐渭的《四声猿》,则是最早写成的以花木兰为主角的戏
曲作品。

    又如传奇《义侠记》写水浒故事,其中《打虎》一出,
即现在各剧种《武松打虎》之蓝本;写岳飞故事的《精忠
记》和《如是观》都有《刺字》一出,即现在各剧种《岳
母刺字》之蓝本。而木偶戏及各戏曲剧种的《武松打虎》
和《岳每刺字》都是深受少年儿童欢迎的戏。

    明代戏曲舞台上己出现了大量适合少年儿童观摩的作
品,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最令人注目的是杨潮观的《吟
凤阁杂剧》,其中《苟灌娘围城救父》、《寇莱公思亲罢
宴》。《汲长孺矫诏发仓》,《东莱郡暮夜却金》对少年
儿童都有教育作用,但都生动自然,并非勉强的说教。杨
潮观为之写了一篇《自序》,内称“惟是香山乐府,止期
老媳皆知,安石陶情,不免儿辈亦觉矣”。看来不仅他为
儿女们写了作品,而且作品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也是事实。
我认为《吟风阁杂剧》可以说是古典戏曲之儿童剧萌芽,
不知戏曲理论界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