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日,在媒体和各
种渠道传来的信息里,老舍的名字成为一个闪光点,令人
们津津乐道,他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人们的面前。
尽管老舍离别我们已近33年,而他留下的众多艺术精品,
却依然以旺盛的生命力光芒四射。多年来,他创作的小说、
剧本以及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历
久不衰,为人民所喜爱。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
界广为传播。一位青年文学爱好者动情地说,我虽然没有
见过老舍,但阅读了他的作品就好像见到了他本人一样;
老舍还活着,他活在他的作品里。
现在,就是普通的老百姓,提起话剧《茶馆》、《龙
须沟》,电影《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电视连续
剧《四世同堂》等,都耳熟能详。作品中那一个个性格鲜
明的人物形象和极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让人过目难忘。
老舍先生曾在英、美等国家生活了近10年。喝牛奶、
吃洋面包的日子,并没有使他忘记北京的豆汁和炸酱面。
创作于20年代下半期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
曰》、《二马》,便是他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讲
师时,忙里偷闲的硕果。《二马》已于去年第一次被改编
成20集电视连续剧开机拍摄,将于2月3日在北京电视台播
出。该剧导演沈好放颇为激动地说,能拍此片,三生有幸。
而在剧中饰演主角的著名演员陈道明则说,我要是演不好
这部戏,这辈子就不再演戏了。老舍这部通过马氏父子在
伦敦的一段“艳遇”揭示种族和文化鸿沟的佳作,竟使身
处“现在时”的导演和演员们怦然心动,足见老舍这部作
品年代虽然久远,魅力却依然无穷!
老舍多产,又是一个关注现实、为老百姓写作的作家。
他的作品没有浮躁与雕饰,生活气息浓郁,语言传神,人
物栩栩如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老舍在作品里所倾注的对
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同情,对生活中假恶丑的揭露与鞭挞。
1月29日, 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与《新剧本》杂志社联
合召开“老舍与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座谈会,与会的专家
学者从戏剧创作的角度剖析老舍戏剧的“魂灵”,从中寻
找戏剧创作的“灵丹妙药”。戏剧舞台自80年代开始下滑
后,至今仍然在困境中挣扎,缺乏佳作的电影、电视剧创
作,多利用过度的“炒作”掩盖其捉襟见肘的窘迫。有关
专家认为,导致艺术创作不景气的原因很多,但创作者自
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
作为艺术工作者,历来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是为艺术
而艺术呢,还是让艺术直面人生,为我们的生存发展去发
光发热?剧作家苏叔阳、李龙云、张永和认为,老舍不仅
把自己融入生活、以为老百姓写作为己任,且在长期写作
中形成刻苦严谨的作风,使他的创作技巧与语言叙述达到
炉火纯青的地步,充满鲜明的特色,“语言大师”的称号
对他来说当之无愧。
老舍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大幕已经拉开,老舍为什么
能活在他的作品里?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
本报记者王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