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剧目,同一剧场,连演一百场。
北京曲剧团先是“胆大妄为”地排演了根据老舍先生
同名话剧巨作改编的曲剧《茶馆》,如今又极有魄力地将
于2月3日起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连演《茶馆》100场。
信心来自市场
去年12月,曲剧《茶馆》在京公演16场后,其激起的
回响至热至强。
观看《茶馆》的观众中,60%的人第一次欣赏曲剧,
但第一次便被京腔京味的曲剧吸引了。曲剧团接到近两千
封观众来信,他们说喜欢曲剧《茶馆》,觉得曲剧有发展
前途。
曲剧《茶馆》曾在中央戏剧学院剧场演出数场,“眼
睛长在头顶”的中戏学生都说看傻了,有的学生还问能不
能到曲剧团实习;多位在中戏研读的外国留学生看后赞佩
地说,这是他们最近见过的最好的一场戏了。
在1月22日为在京旅行社经理、 导游举办的演出专场
后,许多旅行社经理表示这个戏可以推广到海外去演出。
某旅行社亚太部导游已经看第3遍了, 还特意带了新加坡
客人来看,新加坡客人说:“听得懂,很喜欢。”
《茶馆》百场演出原本不在计划之内,但市场反馈来
的信息使曲剧团决定向极限挑战。
曲剧团请来了台湾著名剧场公关广告专家林恺担任演
出总监。林恺在谈到与曲剧团此番合作时说,去年初我到
北京选剧目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曲剧《龙须沟》,决
定邀请曲剧到台湾演出,后来促成了曲剧《杨乃武与小白
菜》和《烟壶》的赴台演出。曲剧语言清楚,唱腔流畅好
听,戏剧高级雅致,其京味特色不是障碍,而变成了加分
因素,十分大众化。此次与曲剧团二度合作共同制作《茶
馆》演出,感到此戏离市场更近了。
剧场成了大茶馆
如果您现在走进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会发现从里到外
都进行了重新装饰,布置成了一个大茶馆。在曲剧 《茶
馆》演出期间内,观众都会置身于茶馆内,置身于老北京
文化的氛围中。
工人俱乐部前的广场上,将搭起一个占地42平方米、
高7.8米的木制牌楼,上面大大小小的老照片会让人们又
品味到老北京的文化。从剧场内前厅到观众席间则包装成
了一个大茶坊,醒目异常。
城南是北京文化的发源地,《茶馆》写的又是老北京
人的生活,扎根在这里自然相得益彰。从琉璃厂向南一路
延伸,到湖广会馆、工人俱乐部、梨园剧场,形成一个新
景致,北京城南旧情仿佛依稀再现。
曲剧团不仅在大处落墨,也在细微之处显文化。《茶
馆》演出的请柬和门票设计得古香古色,且有实用价值。
2月3日是老舍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名人百年诞辰,名剧
百场演出,专为首场演出设计的1300余张请柬因此颇有收
藏价值。至于以后的每场演出门票也会令人爱不释手,它
采用200克书签纸,不仅设计古朴,而且不设副券, 入场
时在上方打孔,系一根短绳,门票正好当作了书签。同时
,此票还是老舍茶馆消费8折卡。
为什么如此设计?林恺先生说:“《茶馆》讲的故事
也许有些沉重,但现实生活是有趣味的。从剧场外到剧场
内,从演出票到舞台都是演出的一部分。我们要让它充满
艺术和文化味道,引起观众观看此戏的欲望。”
神话能否成真
一个剧目定点在一个剧场演出百场说说容易,实施起
来难度很大。带领曲剧团从面临散摊子的境地一步步走到
今天的团长凌金玉充满自信。他说:“我们多条腿走路宣
传我们的戏,一方面与旅游结合,吸引外国客人观看京味
戏曲;一方面与教育局合作,让年轻学生走进剧场。我们
还张贴了上万张海报,发送20余万张宣传单。演出期间还
要与大学生进行‘老舍与京味文化’、‘老舍与现代剧场
文化’等主题的座谈会。”
任何剧种,不管大小,只有把观众真正放到第一位考
虑,路才会越走越宽。凌团长谈到:“我们给演员也布置
了推票任务,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当他们认识到市场
如何难时,就会特别珍惜走进剧场的观众们,演起来自然
更卖力。”
市文化局副局长吴江肯定了曲剧团的大胆举动,他说
,北京市艺术表演团体今后三年中行政拨款将逐年递减,
三年后实现自收自支。有的团听说后诚惶诚恐,而曲剧团
早已进入市场。艺术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曲剧经过这几
年的努力,已经以其京味特色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了。
市旅游局市场开发处处长李继诚说:“今后文化与旅
游结合得会越来越近。目前京城晚间天天演出的有16个场
所,多数为京剧演出。如今,曲剧敢演100场, 为京城旅
游文化又增添了一个好去处。”
演出市场需要剧团与观众共同培养,同一剧目在同一
剧场演出的百场神话能否实现就看咱们大家的努力了 。
(徐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