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Sina Ads.

   首页>文化艺术>光明日报 >新闻内容

光明日报

1999中国陶艺创作展望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月17日 11:50 光明日报

  陶艺复兴

  绝大多数人可能是在近年来一些大型的现代商厦里出
现的陶艺作坊中领略陶艺的。在中国这个以农业为主体的
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奔跑的进程中,人们猛然意识到土与
火的温馨,自己捏泥巴、上釉,然后在火里烧出自己的作
品,那份喜悦难以名状。这是一种向自然的回归,是工业
化社会中对机器和电子理性的补充,专业的陶艺家们欣喜
地看到中国陶艺发展的一个新的契机正在到来。

  中国陶艺创作的现状怎么样呢?为什么前些年我们很
少听到“陶艺”这个词呢?回答是沉重的。现代意义上的
陶艺创作,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在10年动乱中习惯于用模
具设计日用瓷的陶瓷专家们,已经久违了这种带有个性化
的纯艺术意义上的创作形式,他们要重新拣起旧日的行当:
辘轳拉坯、泥条盘筑,只有这样,泥土才能更好地表现心
灵。

  中国是陶瓷的故国,在彩陶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
创作出美妙绝伦的陶艺作品,半坡、马厂等文化中,有许
多陶器是超越实用意义而具有纯粹的审美价值的。魏晋的
青瓷,唐的南青北白,宋的钧汝官哥定,元的青花釉里红,
明清的彩瓷,一直雄屹世界之巅。但是在近代历史中,欧
美和日本的制瓷业迅速赶上并崛起,以至于今天,我们在
京城一些高档的购物中心,见到的尽是日本和欧洲的名瓷
名陶作品,而鲜有中国的产品。目前中国现代陶艺虽然已
经起步,但观念还落后,手法也陈旧,与国际上的一些著
名的陶艺作坊的作品比较距离还是很大的。但是,中国陶
艺的底蕴是深厚的,陶艺家们从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涌
动的文化潮流中,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一位老陶艺家说

  杨永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
师、《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主编。 这位科班出身,
又曾在瓷区长期与工人同劳动的老陶艺家,在反省中国传
统陶瓷艺术的现代之路时说: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尽管具有相对完整的形态和系统,
但在进入中国现代陶瓷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仍然会产生
重要的变化。如果不认识中国优秀陶瓷艺术传统,看不到
在造型观念和装饰风格方面与西方国家和民族的差别,就
不可能把握好这种转变的立脚点,或者是失掉‘自己’…
…”“历史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尊重传统的审美习惯,
更重视现代人的爱好和要求,把二者结合起来,将更加有
助于陶瓷艺术的创新。”

  传统陶艺向现代形态的迈进

  1997年3月, 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当代陶艺巡回展》
开始了为期3—4年的世界各国巡回展。此举旨在展示当代
中国陶艺新成就,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它的策
划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主持人吕品昌副教授
说:“就整体形势而言,于80年代后期日益显化的‘唯物’
即比较注重材料品性的倾向,代表了中国陶艺向现代形态
迈进的前峰状态,这种状态持续至今。现代陶艺的美学品
质在这一倾向的作品上日益明显地体现出来,文化蕴含也
在逐步提高之中。一般地说‘缺陷’肌理,手工流迹,非
智性构成,随机性偶发形态以及过程体验或过程显露,成
了颇有广泛认同感的兴趣中心,‘唯物’倾向的代表者多
是年轻陶艺家,他们大多毕业于艺术大专院校,应该说都
具较扎实的艺术功底和较好的艺术修养,他们思想活跃,
感觉敏锐,同时更贴近陶艺语言自身的特点,因而在很大
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艺术品位和整体水平的
提高。”

  中国现代陶艺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目前,在中国大陆逐渐形成了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
瓷艺术设计系,中央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景德镇陶瓷学
院以及有关陶艺研究机构为主要力量的陶艺家群体。一些
传统瓷区也涌现了许多新锐的现代陶艺家,如河北邯郸、
山东淄博、江苏宜兴、浙江杭州、广东石湾以及福建等地,
他们往往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具有地域特色。海峡两
岸的陶艺交流也日臻频繁。青年陶艺家朱乐耕在景德镇湖
田创办私立民窑艺术研修院,定期举行研究会和交流展;
著名的乐陶苑主人许以祺甚至办起了陶艺内部杂志《陶艺
家通讯》;在景德镇、宜兴、杭州,各种各样的国际陶艺
邀请展相继举行,为中国陶艺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
作用。陶艺家个人展览也逐渐多起来,涌现出一批具有个
人风格的中青年陶艺家,如陈进海、吕品昌、朱乐耕、邱
耿钰、夏德武、罗小平、高峰等。可以预想,未来的中国
现代陶艺的前景将是风光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