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
将金庸先生和阿嘉莎·克莉斯蒂联起来想一想,是会
发现一些颇有意思的文学现象的。而且,其现象超出文学
本身的话题,与我们人类的休闲方式关系密切。
不消说,读书是人类传统的休闲方式。
于是便有了伟大的休闲小说作家。
我觉得,金庸先生乃是当代接近于伟大的一位休闲小
说家,而克莉斯蒂则确乎是伟大的了。金庸先生的小说,
将中国武侠故事演绎得别开生面,荡气回肠,几乎全部被
改编成了电影或连续电视剧。半个世纪以来,受到着最广
大的华人的喜欢,引起西方汉学家的高度重视。
一位小说家,以他的小说作品为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
之休闲阅读服务,服务效应获得普遍的公认,难道还不接
近于伟大么?
至于克莉斯蒂,其服务效应就更加令世人瞩目了。这
非凡的女性,一生写了近百本书,除了80本侦探推理小说
外,还写过许多短篇小说和十几部剧本。在全球她的侦探
小说被译成百余种文字出版,在西方,她的侦探小说重印
达198次,总印量仅次于《圣经》。
真的,在我看来,这位名副其实的侦探小说女王,其
成就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一百年内,在世界短跑史上,会有人超过女“飞人”
乔依娜么?
一百年内,在世界文学史上,会有人的成就举目公认
地超过克莉斯蒂么?
这么一想,不禁的心生肃然。
当柯南·道尔逝世以后,英国举国悲哀。《泰晤士报
文学副刊》曾这样评论———“英国再也不可能产生第二
个柯南·道尔了。”
似乎偏偏要证明这一评论是错误的,克莉斯蒂的成就
和影响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柯南·道尔。比利时籍的私家侦
探“波洛”的知名度,也和福尔摩斯的知名度一样高。
像金庸先生的中国武侠小说也深受许多中国读书人士
推崇一样,克利斯蒂的侦探推理小说同样征服了许多欧洲
知识分子。甚至连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英国前首相威尔逊,
英国皇太后玛丽,都曾公开承认欣赏她的小说。
《纽约时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
某夜白宫的总统睡房里灯光彻夜长明。第二天早上员
工们看出卡特总统双眼微肿,关心地说:“国家公务重要,
总统先生的身体也很重要。”
但卡特总统却诚实地回答:“谢谢。我其实几乎一整
夜都在读克莉斯蒂的小说。”
为什么中国产生金庸,英国产生克莉斯蒂,而不是反
过来呢?
要知道,中国文学中,探案小说的渊源也很长久啊,
要知道,英国的历史中,足以构成一部部侠士小说的素材
也不少啊!
又为什么,那么多那么多的中国人,几乎从小都爱读
武侠小说,而那么多那么多的欧洲人,几乎从小都爱读侦
探推理小说呢?———起码从前是这样的。
爱读武侠小说的中国人,于休闲的同时,亦获得另外
别的什么心得呢?
爱读侦探推理小说的欧洲人(60年代以后的日本人,
也开始爱读此类休闲小说),其兴趣又为什么会维持至今
呢?
显然,武侠小说的“文学气质”是反对旧秩序而且张
扬民间正义的。
显然,侦探推理小说的“文学气质”是一种法制前提
之下形成的“气质”。是协助法制的,是反刑事罪恶,破
坏刑事阴谋的。是称颂法制智慧的。
因而,我们从克莉斯蒂的小说,以及由她的小说改编
的影视中,除了看到大智慧的波洛,同时几乎必看到代表
国家司法的官方办案人员。只不过后者们在波洛面前往往
显得经验不足罢了。
在旧时代,人心向往武侠,向往清官。有道是“武侠
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金庸小说反映的旧时代,武侠代
表了人们的向往,难免带有民间意识形态的色彩。
茶馆里,大侠一剑挥去,威而恶者人头落地,听书的
人们往往一片齐声叫———“好!”
读克莉斯蒂的侦探推理小说,则肯定不能是集体的休
闲,则肯定是静悄悄的时光。克莉斯蒂的小说中,几乎没
有也完全不必要有什么民间意识形态的色彩。
克莉斯蒂曾公开表示———她创作侦探推理小说,并
非出于什么高贵的目的,只不过是要娱乐读者,给阅读的
人带来满足的喜悦。
这肯定也是金庸先生创作他那些武侠小说的出发点吧?-
人类对休闲的需要,永远强过于接受某些高贵教育的
自觉。而这是符合人性的。
娱乐读者,给阅读的人带来满足的喜悦,这样的小说,
这样一种为人类的休闲服务的精神,细细想来,其实本身
就是应受到尊敬和感激的啊!
目前,贵州人民出版社已经全部买下了克莉斯蒂的毕
生心血之作———80种侦探推理小说,且已翻译出版。它
们的出版,为我们当代中国人的休闲又提供了可喜的内容。
愿克莉斯蒂在中国也渐渐地家喻户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