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时事 Sina Ads.

   首页> 国内时事>中国青年报 >新闻内容

中国青年报

分析:1503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3月8日 04:55 中国青年报

   1999年,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为1503亿元, 创成立新
中国近50年来最高纪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情研究会
会长张塞称:此举一出,意味着1999年将成为近20年来,
我国经济最为关键的调整时期。

    财政赤字,专指政府支出超过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
高,意味着政府“花”的钱比“挣”的钱要多。政府的收
入来源主要靠税收,支出则每年不一样。1999年的赤字预
算是因为有“八项必须办的事情”。

    国债和财政赤字相关。1999年预算发行的国债,是以
下两部分之和:一部分是1999年的财政赤字;另一部分是
以前发行的、在1999年到期的国内外债务及利息,所谓“
借新债还旧债”。

    财政赤字会诱发通胀吗?改革开放20年来,其中有几
年,财政赤字稍有增加,很快就引起通货膨胀。这一次会
不会也出现通胀呢?

    张塞委员说:“不会。”他分析说,第一,当前的经
济形势是“货物膨胀”、“商品过剩”,不会出现抢购的
现象;而以前的情况是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增加赤字,结
果导致更严重的通胀。第二,这次的财政赤字是通过发债
的方式解决,不是“印钞票”。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两个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张塞回顾去年的情况时说,“1998年,在运用财政政策
之前,我们用的是货币政策,银行一年降息三次,两年降
六次,其力度不仅我国历来没有,而且世界也罕见,但是
货币政策仍不见效,企业惜投,居民惜购。”在这样的情
况下,财政部增加赤字,发行特别国债,对经济的增长起
到明显的拉动作用。

    赤字增加了,政府的支出增加,拉动了经济总量的增
长,政府的税收同步增加,这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赤字财政如何拉动经济?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副部
长张春园仔细地研究了财政部的各种数据,列举了“四大
好处”:第一,企业活了。他举例说,水利部增加的50亿
的节水灌溉项目,立刻救活180家企业。第二,银行的资
金活了,因为买国债是银行最稳妥的投资。第三,卡脖子
环节解决了。也就是说,制约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交
通、能源等过去欠账很多的项目,这次解决了。第四,社
会稳定了,因为企业开工,工人可以领到工资了。

    张春园说:“更重要的是,为将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他认为,这次政府采取的措施,与美国“罗斯福新政”
有异曲同工之处。1933年,为渡过经济危机,罗斯福运用
了“赤字财政”,扩大内需,增加支出,美国一下建立了
500个大型水利工程,开始修建高速公路,大规模改善环
境,为现代美国经济打下基础。这一措施成为经济学中的
“凯恩斯主义”经典案例。

    赤字底线知多少?无论是张塞还是张春园,惟一的疑
虑是:赤字是不是定少了。张春园还就1503亿赤字的计算
方式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去年的赤字应该转为债务,
而不应该放在今年预算的赤字中,这是国际通用的计算方
式。如果这样算,1999年的实际赤字远没达到1503亿。

    一个政府的赤字有一个底线,一般是财政支出的20%,
1999年,财政支出约为1万亿,也就是说,财政赤字的预
算最大可达2000亿。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高
尚全说:增加建设,财政没钱,这就要有赤字。但是,赤
字不能无限增加,有一个安全线,今年财政赤字和累计国
债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和10%左
右,均低于国际公认的3%和60%的警戒线。 1503亿完全
在安全线以内。他强调:“这是特殊时期的必要措施。”

    新闻资料

    去年收支与今年预算

    1998年1999年增加

    财政收入9853亿元10809亿元956亿元

    财政支出10771亿元12312亿元1541亿元

    财政赤字918亿元1503亿元543亿元

    1999年需要财政预算安排的八件大事

    (一)增加基础设施250亿元

    (二)增加农林水利环保300亿元

    (三)出口退税率平均提高2.56个百分点

    (四)国防费支出为1046.5亿元

    增加海关、边防等部门缉私经费和贫困地区政法机关

    装备及办案经费30多亿元

    (五)粮棉补贴500多亿元, 比上年增加支出60多亿
元

    (六)中央财政本级教育事业费增加26亿元

    中央财政增加科技投入8.2亿元

    (七)中央财政需要增加对地方的税收返还56亿元

    增加对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扶贫资金和转移
支付22亿元

    (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记者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