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时事 Sina Ads.

   首页> 国内时事> >新闻内容


广东省安置水库移民成绩斐然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2月9日 04:41 人民日报

    广东解决“水利第一难”过程中,最可贵的是“迁得
出、安得稳、富起来”这一新思路的形成与落实。这无疑
是个福音,受益的不仅是旧移民和新移民,还包括那些将
不再因迁居而愁怨的未来的移民。

    在如何结合时代的特点,用发展的眼光和切实的态度
来解决遗留下来的“老大难”问题上,这一新思路极具示
范性价值。移民安置问题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关系,也因此
由过去那种不那么和谐的状态开始走上良性轨道。兴修水
利工程是富民之举的本旨也更直接、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在其中,广东省人大功不可没。我们从中也更深切地感受
到了人大代表们替民解难、尤其解“老大难”的热忱与尽
职尽责。

    移民,是一本饱蘸辛酸泪的苦经。如果不是别无它路,
谁愿意舍弃世代生息的家园?

    水库移民,更是一部难念的经,素称“水利第一难”。

    广东水库移民100万人是个特殊群体,历史曾给这一
群体太多的遗留问题,因而水库移民曾不同程度地成为各
地政府的包袱。为了南粤上万座水库建设,他们绝大部分
移居“老、少、山、边、穷”地区,因此“行路难、就医
难、上学难”等一系列的“难”,成了他们脱贫致富难的
客观因素;而人穷志短却是他们“等、靠、要”,甚至动
辄上访、闹事、斗殴的内因。他们不愿提及自己是移民而
自称“徙夫”。尽管各级领导长期对移民投入了不少人物
财力,都没逾越“水利第一难”的沟壑。

    广东水利移民脱贫致富迈出关键性一步是在党的十四
大以后。1992年冬广东省人大七届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
关于进一步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决议》,决定用5年
时间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移民“后遗症”。自此广东省移
民问题纳入各政府议事日程。议案经过5年实施,共投入
资金逾5亿元,百万“徙夫”终于走出了“水利第一难”
的怪圈。

    5年让一个移民村换了天地。电白县茶亭移民“安得
稳、富得起”成为南粤的模式。昔日这里生产靠贷款、吃
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有女不嫁此。实施人大议案后,
管理区年年拨款,通过多种形式对茶亭移民进行正规教育
和成人教育,鼓励移民们自力更生、立足本地、开发资源
、拓宽财路。从1993年起开荒种植适合当地水土气候的荔
枝遍及山山岭岭;自筹资金兴办机械化石场;组织移民参
与运输、劳务输出;富裕后的移民又自觉集资30多万元整
治水利设施,改善生产条件……1997年人均年收入2800元,
高于当地水平,大部分人住上别墅式的小洋楼。

    5年改变了一个县的移民命运。当在广东兴宁市这个
移民大县看到“移民电站”四个大字连同一座750千瓦的
水电站矗起在宁江河畔时,顿觉它竖起的不仅是一项工程,
更是兴宁5万多移民的骄傲!这座集资500多万元兴建的电
站,每年增创200万元移民经费。移民电站仅是兴宁5万多
移民5年中干的一件新事。兴宁市贯彻议案所实施的扶、
改、建工程,使全市移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5年前人均
年收入285元,1995年提高到1300元,1997年达到1800元,
一部分移民生活接近或超过当地水平。

    5年令广东省移民今胜昔。百万移民用好用活政府给
予的扶持政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上水里一种二养
三加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农商贸四轮滚动,5年
做出了新美的山水文章。1997年底,广东省百万移民基本
解决了温饱,1/3移民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水平,人均纯
收入5年增2倍。日前记者从广东移民大省湛江市了解到,
过去被戏称为“上访专业户”的15万移民,如今变成了致
富专业户……

    广东在解决移民历史问题的同时,努力摸索新移民迁
安的路子。南粤最大的水利工程飞来峡4万移民迁徙吸取
了“五十年代迁走了难以脱贫;六十年代迁走后难以安定;
七十年代迁走后富不起来;八十年代搬迁难”的教训,走
出了“迁得出、安得稳、富得起”的具有九十年代中后期
特色的路。

    实施议案尝到甜头,1998年广东省人大再作决定:已
经实施5年行之有效的《议案》,再延长5年实施期,每年
的移民专项资金从原来30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主要从
生产条件和生活设施上加大扶持移民奔小康的力度。199
8年以来广东所有大中小型水库整治都把移民遗留问题的
解决摆上日程。今日南粤百万“徙夫”不再忌谈移民,移
民与小康的等号不再遥远。(周玉芬、粤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