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见端倪的世界范围的知识经济浪潮挑战,我国的
教育界是否作好了准备?记者最近在上海采访,听到不少高
校校长和专家反映:我国要具备进入知识经济的条件,还需
经过一个充分的准备时期。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高等教育
必须步入“大众化”,培养出比目前多几倍的高学历人才。
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高校的专家说,国际
上按高校在校学生数占同龄青年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划分为
三个阶段:英才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以下;大众化教育
阶段,入学率在10%至40%之间;普及化教育阶段,入学率
在40%以上。
据专家介绍,上海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位于全国前
列,但进大学的仅20%左右,还处在“大众化”教育的前期
阶段,远远落后于纽约、新加坡、汉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
专家推算,如果到2010年,上海青年进大学的比例达到40%,
也只是东京、汉城目前的水平,上海高校在校生只从目前的
17万多人增加到40万人。因受办学规模限制等众多原因,我
国城市居民高学历者的比例很低。上海市有大专以上学历的
只占总人口的9%左右,大多数省会城市还要低,而美国已占
总人口的50%以上,知识经济因此发展迅速。
高等教育怎样加快实现“大众化”目标?专家建议“三
管齐下”改变目前高校活力不足、办学经费短缺的现状:
———树立教育是产业的观点,以产业化来支撑高等教
育“大众化”。高教领域蕴藏着大量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存量,但缺少大量的启动资金。如能用发展产业的方式来配
置这部分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将有很大潜力。应该看到,
高等教育的“产品”兼有公共品和私人品双重特性,公共品
的成本支付应由政府或社会负担,私人品的成本支出应由学
生及家庭负担。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并进
一步搞活高校科技市场、信息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正是
把教育作为产业来办的重要途径。在上海,不少家庭为了让
子女能跨进重点中学从而增加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次拿
出几万元费用,也显示了这种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教育行
政部门应把握这种机遇,有选择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
上海、北京、广州推进教育产业化进程,引导广大市民把储
蓄转化为高等教育的投资。
———改革办学体制。专家们建议:国家除投资保证重
点大学和长远发展需要的专业外,应将一部分高校从国有公
办改为“国有、民办、公助”高校,改为民办大学的招收自
费生,未改制的招收公费生,均列入国家招生计划。自费生
的分数线可略低于公费生,民办大学的经费主要由办学者自
理自筹,国家对每个学生资助20%,学生交纳80%。
———改变“严进宽出”的管理方式。目前,学生进高
校往往考试成绩卡得很严,进了高校后不管成绩好坏都可毕
业。这样“严进宽出”不利于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毕业生质
量。应“宽进严出”,即对考生的入学成绩放宽一些,让更
多学生进高校深造,但入学后未完成学分的不给毕业。
专家们说,坚持改革办学体制和收费政策,我国高等教
育加速实现“大众化”充满希望。(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