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10月21日电 题:老中青三代海外华校校董的“华校情结”
作者 唐小晴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侨,有华人华侨的地方就有华文教育。”华文教育对于华人华侨来说,承载着太多独特的情感。10月中旬,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19个国家的80余名华校校董来湖南考察。
眷恋
印尼棉兰圣道中学董事长陈泰林1947年出生于印尼,属第二代华人,小学时学了6年华文,后因印尼政府禁锢华校,转而在佛堂诵读经书秘密研习华文。20多岁时,陈泰林因经商常到中国,被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深深吸引,决定创建华校把中国“元素”留在印尼。
“虽在印尼长大,但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陈泰林说,自己和朋友建立华文学校纯粹是出于对祖(籍)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岁月的侵蚀,使得这位华文教育界的老前辈脸上已布满皱纹。每隔两年,祖籍中国福建南安的陈泰林都会回家乡走走看看。“每次来中国,城市发展速度之快总是让我惊叹,这些都会成为华校的教学素材。”
今年70岁的骆清忠是马来西亚岁尊孔独中的副董事长。他援引台湾作家琼瑶之语抒发自己的“华教情结”:无论隔着山,隔着海,隔着岁月,中国人的心里总会流动着一条长江,一条黄河。
这位从事华教事业数十年的七旬白发老者说,尽管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曾历经崎岖,但他还是执着地坚持自己的事业。“华文是中华民族的根,这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传承
“传承华文教育是每个华人华侨的责任和义务。”
仍是中国国籍的曾旭东1995年在奥地利学完德语后赴罗马尼亚开了一家旅行公司。如今,他打算在当地创办一所华文学校,目前正在筹建中。
“罗马尼亚华人较少,华文教育发展一般。”曾旭东透露,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学好中文,他不得不把他们送回国内学习。
他说,在海外建立一所华文学校非常不易,但不管遇到何种困难,都会坚持下去,让中文成为更多华裔生活的一部分。
加拿大蒙特利尔孔子学院校长李小琴祖籍湖南湘西,毅然放弃当地企业给予的优越工作待遇,选择从事华文教育。她坦言,世界“汉语热”的工具性动因导致了华文教育日益实用化和扁平化,导致华文教育人才及生源流失。
“华文教育不但要承担民族语言教学与传播职能,更主要的是中华文化的教化与传承。”李说,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不要忘记文化的根。
发展
祖籍云南西双版纳的龚连发是80余名华校校董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他出生在老挝,却说着一口纯正的云南方言。2006年,龚连发在老挝北部创办了寮龚华文学校,成为当地唯一一所华校。
龚连发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学习中文的人不再局限于华裔,更多外国人也开始加入,在全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文学校有5000余所,华文教师达2万多名,尤其是欧美各国的华文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华文教育在海外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龚连发表示,他会让华文教育在寮龚顺利的走下去。
法国青田同乡会胡宗飞对龚连发观点颇为赞同。他说,中国强大后,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开始学中文,他们把中文当成一种技能。法国的华文教育逐渐由业余向专业化发展,法国政府也把中文科目统入学生成绩。(完)
(原标题:老中青三代海外华校校董的“华文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