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慈善家张明为在家中本报记者孙中钦摄101岁的人瑞张明为,曾是上海纸业行里的学徒,也曾是侨居海外的房地产开发商,如今,他是定居沪上笃信“教育强国”,坚持“永动慈善”的慈善家。30年来,他捐资助学近亿元。这里是张明为老人的侄子张忠言先生讲述:百岁人瑞的慈善传奇。
家风看重“为国增荣光”
我祖父张佩珍早年从老家宁波来到上海学做生意,就在纸业行里学徒。等到伯父出生的时候,祖父的生意已经做到了一定规模。伯父一共兄弟5人,我父亲排行老二,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明为、明国、明增、明荣、明光。他们都是“明”字辈的,祖父在这些名字里寄托了他的希望,他期待孩子们有朝一日“为国增荣光”。我想,就是这样的家风,让伯父成为今天的慈善家。
伯父长大后子承父业,也学做纸业生意,在上世纪40年代的沪上纸业中小有名气。1948年,伯父离沪去了香港,后来又去了日本,生意也逐渐从纸业转到了房地产业。二战后的房地产业大发展让伯父做大了事业。
1981年,在离开33年后,伯父第一次回国,去了家乡宁波镇海。这次回乡,他做了两件事:捐资建设佩珍医院和诗舲幼儿园。医院和幼儿园分别以祖父母的名字命名。
1999年,伯父回国定居,亲眼目睹祖国的巨大变化,他感慨万千。尽管中国在各方面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他深切地意识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祖国才能成为文明强国。
他决定:要把从外国人那里赚来的钱捐出来给中国人,就用于支持教育事业。
从1981年至今,除了家乡宁波、西部贵州等地,伯父先后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七宝中学、复旦附中、南洋中学等学校捐资助学,所有捐款累计近亿元。
100岁那年捐赠4所大学
去年,伯父整整100岁了。怎么庆祝100岁?伯父决定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各自捐赠1000万元,共计4000万元。目前,捐款已全部到位。
伯父的3个孩子都在国外,伯母已在2年前故去。自从1999年定居上海后,伯父就交给我一项任务———担任捐赠义工———如果伯父决定捐款,就由我负责联络洽谈,向4所大学的捐款也是这样。我向学校发出捐款意向,并请校方给出捐赠协议草案,交由伯父审阅确认。
伯父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家中的孩子们都崇拜他,也都怕他。他一生经商,看重规则、秩序和契约,对待捐赠也是这样。所有的捐赠协议草案,伯父都会逐字逐句地斟酌。为4所大学的捐赠也是这样,在协议中,伯父强调善款使用必须“可持续”,每所学校的1000万善款中,每年资助100人次,每人每年5000元,这每年的50万元出自1000万元运作收益的5%。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学校必须有能力通过专业化的运作实现善款的保值增值,保证“慈善永动”。有了这些约定,伯父才前往4所大学签订了捐赠协议。
喜欢静悄悄的慈善
其实,伯父是不喜欢热闹的。他每天的生活很规律、很简单。早上5时起床,散步;8时早饭、读报、看电视;中午11时30分午饭,午睡,散步;下午5时晚餐;晚上8时就寝。
一天里,想弹钢琴的时候,他就弹弹钢琴,想拉京胡的时候,他就拉拉京胡。他是一个专心的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依然很专注。我不知道,那些关于慈善的念头,有多少是在他弹琴拉琴的时候跳出来的。
我只知道,他仅仅是专注于慈善捐赠本身,他很少跟受助学校打交道,受助方要登门探望他,他都婉拒了。钱钟书好像说过,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一定要见生蛋的鸡。伯父做慈善,恐怕也是这么想的,他不需要受助的学生们知道他、感谢他。
捐助一所不出名的中学
今年4月26日,伯父亲自来到七宝中学参加“张明为助学基金”捐赠签约仪式,这一次他捐出240万元作为助学基金,用于资助七宝中学的困难学生。
在捐赠七宝中学之前,沪上不少知名中学都得到过伯父的捐赠,因为那些学校都是我们兄弟姐妹的母校。七宝中学,应该算是一所不那么知名的中学吧。伯父捐赠七宝中学,是有原因的。
2010年世博会,七宝中学的学生绘制了一份世博地图,这份地图却被有关部门批评“不专业”。我听到这则新闻,跟伯父交换意见,我们都觉得这个学校教出的学生,不简单。这样的学校,值得支持鼓励。
我跑到七宝中学,询问人家是否需要捐助?人家听得都惊呆了:真还有天上下大米的呀!
我说,这不是天上下大米,这仅仅是一位老人的理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让那些不墨守陈规、有创意、有创造力的人都受到充分的教育,让激发科学精神、创新意志成为一种教育习惯———如果一所学校有这样的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就应该得到帮助,无论是否知名!
今年年底,伯父还计划再捐赠1000万元给北京大学,继续用作奖学金。在捐赠国内著名大学时,伯父说过,他希望中国的大学教育有朝一日能不逊于哈佛。因此,他愿以一位百岁老人的绵薄之力,以静水深流的激情,去尝试他的“永动慈善”。
(原标题:101岁张明为30年捐资助学近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