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25周年:文化润往来

2012年10月21日13:54  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题:文化润往来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1988年1月13日,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蒋经国先生在台北病逝。第二天,当时才30岁出头的杨祖珺记着友人“出大事,要小心”的提醒,带着首个有“合法”手续的老兵探亲团返乡了。

  杨祖珺是上世纪70年代台湾民歌运动的推手,演唱的《美丽岛》等曲触碰当局禁忌被禁数年,于是转投帮助渔工、雏妓、在台老兵等弱势群体的社会工作。

  在老兵谒黄陵、分赴家乡后,这位大胆率性的女子向大陆接待单位提出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愿望。杨祖珺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回忆说,她的角色本是歌手,两岸交流刚刚撕开一个小口,举办演唱会正可试探台湾当局开放两岸交流的诚意。

  她说,在民歌运动前,台湾年轻人有时间就唱美国歌;逐渐地人们开始反省,展开“唱自己的歌”风潮,希望承继中国传统而非完全美国化。她说,在校园、乡村、工厂唱这些歌曲时常泪流满面,当时想法就是“若有一天看到两岸来往,几辈子都赚回来了”。

  在大陆方面协助下,杨祖珺在北京举办了一场演唱会并于北京大学礼堂和大学生进行演讲暨弹唱歌曲的交流。当她回到台北,许多人听说她在北京弹唱《少年中国》、《美丽岛》、《爱的赠言》等歌颂家乡、反映乡愁的歌曲,都说“这种做法太突破”。他们更不会想到,中央电视台曾有意直播演唱会,是她为不使老兵返乡工作复杂化而婉谢。

  返台后,台湾当局对于杨祖珺这个同时参与司法改革、老兵返乡、帮助雏妓等社会工作的推动者,只有两种选择——抓起来或不理会。后来出现的情况是“没人理会”。杨祖珺说,与当局的反应相反,她的尝试得到社会、文化、音乐界的支持,当时在《联合报》工作的国民党文化人士还出来说话保护,称这样的交流“值得鼓励”。

  “破冰”后,杨祖珺继续从事社会、学术工作。民歌运动影响了罗大佑、李宗盛、齐豫等一批后来活跃于两岸歌坛的歌手。作为“最爱唱歌”的前辈,杨祖珺谈到两岸音乐界往来时说,20余年来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相对多元、丰富,大陆青年几乎全面接受乃至放弃了自身基础功课扎实的优势,但这中间应有互相取长补短的关系。

  开放探亲25年后,两岸各层面文化往来络绎于途,其重要性已被两岸当局提升至与经贸相同的层级加以重视。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日前受访时透露:仅2011年,台湾表演艺术团体、艺人在大陆举办了2600场营业性演出,合同演出费逾2.7亿元人民币;经文化部审批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为2900起,11000人次。

  同在2011年,分隔三百六十载、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展,实现人文意义上的“山水合璧”,更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里程碑式大事件。

  只是,对于文化往来的前沿推动者,种种过时的限制仍带来重重困扰。今年于哈尔滨举办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先前曾遭遇台湾当局“噤声”、以“危害国安”为由拒绝入境的知名导演、演员张国立说起刚在台中市拍摄纪念老兵返乡电视剧《原乡》的甘苦:“胡志强市长邀请我们到复兴新村文创园设工作室。我们怎么来啊,台湾方面入境审批一次得好几个月,大陆演员暂时没有戏份也不能返家,希望能让我们来往更自由一点。”

  杨祖珺目前在台南艺术大学音像记录与影像维护研究所任副教授,研究领域是文化。这个学期,她向学生介绍大陆纪录片时讶异地发现,学生们对商业文化之外的大陆认识依然陌生,“甚至用我上一代的语言来谈论‘共匪’”。她认为,这种陌生,部分原因是两岸媒体没有更深入交往、不能有效传达两岸往来中的善意和好的部分。比如,她谈到大陆媒体节目其实多元丰富,尤其像中央电视台的科普、大型纪录片等公共节目“做得真好”,不能在台湾落地“很可惜”。

  两岸文化往来日渐升温,杨祖珺对此也感乐观。她说,文化是活水源泉,需要长期发展,希望两岸当局者以更长远、睿智的视野对待它。(完)

  (原标题:两岸交流25周年:文化润往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我国舰艇编队首航钓鱼岛 距岛最近30海里
  • 体育中超-19:30视频播争冠战舜天VS恒大
  • 娱乐可米小子成员申东靖病逝 年仅29岁
  • 财经10月上海车牌拍卖均价超6.6万元创新高
  • 科技传iPad Mini美国市场入门价329美元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清华姐妹花:向往国防与科研 否认学霸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