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碰撞:非典小说6月面世未下蛋先叫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9日01:18 人民网 | ||||
新闻点击:首部非典小说六月面世 (江南时报) 柳建伟这位善于用家族来表现社会的四川作家,1日在电话那端和记者侃侃而谈近一个小时,关于他的新作《SARS危机》———国内第一部反映非典的小说。小说主要通过三个家族折射出非典时期三种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和意识形态,“在这部新作里,呼唤全民重视他们历来就有缺少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的‘非典心理’!”他告诉记者。 “关于《SARS危机》的创作不是心血来潮,是有备而来!”他说,在“全社会危机面前”他不能等下去了,人们知道非典的死亡率和如何预防非典是远远不够的。他说《SARS危机》告诉读者“在危机之前、危机之中、危机之后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态,而实际上又是什么心态!” 从《惊涛骇浪》、《英雄时代》再到现在的《SARS危机》等作品中,柳建伟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对时代变化发展异常敏感的作家。小说的具体故事情节,柳建伟并没有向记者透露。他告诉记者已有多家出版社盯上了这部小说,估计6月份该小说就能面世。评说链接:人民网:你能不能下了“蛋”再叫(周士君) 母鸡只要“咯哒咯哒”一叫,十有八九表明它已完成了下蛋任务,那叫声大概就是通知其主人前来收获的一种信号。当然,也不乏一些个的母鸡,它下的蛋还没见影子,却也扯着嗓子瞎叫一通,故而它们常常会遭到主人的一顿责骂甚至是追打!最近有一则消息,报道某作家准备创作一部关注“非典心理”的小说《SARS危机》,尽管这部紧跟时尚的作品,仍还在这位作家的腹中酝酿,但他已跟记者在电 话中侃侃而谈近一个小时,并为他即将动笔的“国内第一部反映非典的小说”大声叫卖了。这位作家说已有多家出版社已盯上了这只还在他腹中酝酿的“蛋”了,但他说这只“蛋”起码到6月份才能面世。 这位作家的作为,给人的第一印象首先是其有自我炒作之嫌。因为在他一番响亮的叫声之后,人们会发现他屁股下至今仍是空空如也,这与那些个蛋还藏在肚子里(说不定肚子里也乃空空复空空)就咯咯咯咯乱叫的母鸡何其相似乃尔!之所以说他现在就“叫”有点不太合适,就是因为文学创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艰难程度绝不亚于十月怀胎而一朝分娩的过程。所以你这里刚刚受孕,腹中胎儿能否顺利产出都还在两可,便急于设计和料理起其出生后的“满月宴席”了,是不是为时过早呢?说句不吉利的讨嫌话,那你要万一中途“流产”了怎么办?大家的期待和用于给你祝贺的开支,岂非全要泡汤乎?再说了,文学作品也不会像母鸡下的蛋一样只有大小轻重之别,文学创作更不是流水线上的批量生产,而是不断酝酿、不断变化以至不断完善的创造过程。因而作家创作前的“心中之物”,未必就是作家创作中的“笔下之物”,更非完成创作后的成型作品。故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都必须经过一个删繁就简的艰难孕育过程,再伟大的作家,其创作过程也不会像依照图纸生产 产品那般容易,除非他在创作态度上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作为作家中大家,钱钟书老先生也曾自比母鸡,但他老人家在如何叫这方面,却给我们的作家们作出了楷模和典范。有一次,一位对钱老崇拜之极的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老打电话欲拜见他,钱老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也许正是钱老一生都保持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低调,才助他成为学惯中西而又著作等身的大家了吧! 其实,时下文艺界之所以出现类似“蛋”还下就咯咯乱叫的母鸡,反映出的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人民网:“下蛋”之前就不能“叫”了吗?(肖滋) 确如周先生所说,作家柳建伟正在准备创作一部以抗击“非典”为题材的小说《萨斯危机》,但目前还在“腹中”,还没有“下”。那么在没有“下蛋”之前他是如何“叫”的呢?是不是真像周先生所说的那样“叫卖”,有“自我炒作之嫌”呢?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报道说:柳建伟透露,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省会城市,主要人物将包括城市防治“非典”总指挥、医生、专家以及记者。之所以要创作这部小说,柳建伟说他2月份在海南时就已经感受到“非典”,“100多块钱一大包的板蓝根我就喝了5包”。如今,他已经到过成都的两家医院,了解和感受气氛,“五一之后开始动手,争取用两个月的时间把它写出来。”柳建伟还说,本来有家电影厂起初想邀请他写一部抗击“非典”的电影剧本,得知中影已经着手电影《刻不容缓》之后,柳建伟改变了主意,“小说创作出来之后,还可能改编成电视剧。” 这就是报道的主体内容。大概说了这样几个意思:一是故事发生地点;二是主要人物;三是缘起;四是一些想法。这是叫卖还是炒作?好像都不像。既没有自夸自擂的话语,也没有言过其实广告性语言。哪有叫卖炒作者不去夸奖和夸张自家产品的道理呢? 由此我想到两个问题。其一是作家难道不能把自己的创作计划或创作意图向社会公开吗?一有公开就是“叫卖”且涉嫌“炒作”吗?说实话,在媒体先进、资讯发达的当今时代,你即使想隐瞒什么恐怕也都很难了。不要说像柳建伟这样写出过《突出重围》一类知名作品的作家,即使刚出道的“新人”不也被媒体抢着报道吗?就算你不想被“曝光”,恐怕也往往是一厢情愿。即使像周先生文中提到的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那样的淡薄名利,不也让世人都知道他的许多秘密了吗,包括周先生文中引用的那个著名的“下蛋说”。欲将作品“藏之名山”者或许现在还有,但我也不认为他真的就能修炼到别人越不知道他越高兴的地步。将作品“示人”应该是创作的一大动力。在讲求包装的时代,在叫卖、炒作和作秀盛行的时代,我们的作家只是据实讲了一些大实话怎么就惹来如此的批评呢?何况柳建伟还并没怎么大事渲染,只是恰到好处地介绍了纯粹创作上的几个问题。 其次是话语权问题。我们都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我们的话语权。但是,我们在享受话语权的恩泽时却不能漠视了别人应得的同样话语权。就拿批评的话语来说吧,我不能只顾自己尽情地宣泄自己的观感,却要求对方放弃批评的话语。由此看来,让作家“下了蛋后再叫”的好意,恐怕只能给人以话语霸权的感觉。事实上,“下蛋”前的话语与“下蛋”后的话语,其表现方式、表达效果以及话语指向等,都会各各不同、各存其妙。就以上引的报道来说,如果将其放到“下蛋”后去说那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既然“蛋”已“下”了,又何须作家唠叨呢?尝“蛋”就是了。而“蛋”尚未“下”,作为“下蛋者”难道就不能来个预测?如果将来有好事者来个“蛋前蛋后”比较研究,说不定会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呢?因此,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胸怀: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我可以对你的话语指手画脚,但我不能流露出剥夺你的话语权的思想。这是我们探讨问题、追求真理应该抱有的科学、文明、健康的心态。 如果真像周先生所说的那样,下的蛋还没见影子却也扯着嗓子瞎叫一通,就“常常会遭到主人的一顿责骂甚至是追打”,那只能说明主人的心胸狭隘、器量狭小和思维狭窄。但愿我们的读者不要去做这样的“主人”。编辑留言: 首部非典小说将在6月份面世,作家应下了“蛋”再“叫”?此举有自我炒作之嫌?“下蛋”之前把创作计划或创作意图向社会公开,不可以吗?我们应如何看待作家在作品面世前后的“叫卖”?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来信请寄观点频道信箱。来源:人民网 2003年5月09日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