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文化新闻 > 光明日报> 新闻报道 |
坐落于上海人民广场的上海大剧院已经成了上海文化生活的中心,上海的一道文化景观,上海的一个象征。然而,大 剧院所给予上海人的,其实并不仅仅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和演出场所,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上海人的文化消费理念, 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品位。 一流的演出设施和剧目构成极强的公众吸引力在1998年8月之前,上海作为一个东方国际都市的最大缺憾,就是 没有一个像样的演出场所。许多外国优秀艺术团体来中国演出,北京和上海是首选之地。然而来到上海这个中国最现代化的都 市,却遇到了找不到合适剧院的尴尬局面。令外国艺术家不得其解的是,高楼林立、饭店商厦云集的上海,却独独没有艺术殿 堂的一席之地。世界著名交响乐团满怀希望来到上海,却不得不在音响和设施都极其简陋的市府礼堂演出。随以色列交响乐团 赴沪演出的音乐大师祖宾·梅塔和帕尔曼在世界各国备受尊重,在上海演出居然没有自己的私人休息室,于是帕尔曼发出了这 样的感慨:“我们在上海是在最差的剧场演出。”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北京挤破门坎的好演出,那几年在上海却无人买账,以至于北京人甚至认为,上海人的审美观 是不是出了问题? 1998年8月27日,由上海广电局投集资兴建的上海大剧院开张。这座圣洁而高雅、舒适而现代的艺术殿堂一旦 亮相,顿时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与过去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大剧院开张至今300多场演出中(平均三天两场),虽然票价比 过去同类演出上浮了1/3,但上座率平均达到了95%。是什么使上海人改变了观念对艺术投入了如此的热情? 显然,赏心悦目、舒适现代的上海大剧院本身就是一块磁石,强烈地吸引了广大市民置身其中,享受、参与文化生活 的兴趣;再者,大剧院完善的设施提供了一个高尚的、功能齐备的大舞台,对世界各地的名团名家形成了诱惑。高质量演出的 竞相登台,无疑更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艺术上的大心胸与高起点造就了国际水准演出中心上海历来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大剧院也同样是敞开胸怀,海纳百 川。在剧目选择上,剧院放眼于世界,着眼于一流。上海大剧院副总经理钱世锦说:“我们考察过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 莱茵歌剧院等著名剧院,归纳起来,世界上的剧院分为两种,有剧团的剧院和无剧团的剧院。上海大剧院作为无剧团的剧院, 好比一座庙,请什么样的和尚进来念经,就是最关键的了。” 在这方面,上海大剧院确实应该自豪,迄今为止,剧院已在国内首演了四部经典歌剧:《阿依达》(意大利)、《浮 士德》(法国)、《漂泊的荷兰人》(德国)、《叶甫根尼·奥涅金》(俄国),先后邀请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比利时皇家 芭蕾舞团、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柏林广播交 响乐团、NHK交响乐团以及阿什肯纳吉、卡雷拉斯、傅聪等名团名剧名家来大剧院演出,形成了好戏络绎不绝的名牌强势, 使上海大剧院正朝着国际水准的高雅艺术演出中心方向发展。 2000年伊始,上海大剧院先声夺人,于春节期间与悉尼歌剧院共同制作了卫星双向传递音乐会。今年,剧院还将 频频有大动作:3月份,上演谭盾新作《门》(多媒体交响歌剧);4月份,邀请了韩国经典歌剧《春香传》;5月份,丹麦 皇家芭蕾舞团和北京人艺新版《茶馆》莅临剧院;6月份,波兰国家爱乐乐团和马赛芭蕾舞团将先后登上大剧院舞台;9月份 ,美国芭蕾舞剧院和苏黎士歌剧院的《魔笛》也将来这里演出。此外,11月份的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等也都在筹备 之中。 大眼界经营的市场概念促进了剧院与院团的共同繁荣上海大剧院有四句诀:“以剧院为依托,以节目为龙头,以市场 为导向,以管理为核心”。从剧院的角度来说,既能坚持高质量演出,又能坚持市场运作,还能兼顾各方利益分配的,目前在 我国,上海大剧院应是首屈一指的。 搞演出拉赞助而不在乎卖票多少--在不少剧院还没有从赠票的误区中摆脱出来的时候,上海大剧院已经实行了完全 的市场操作。在这里,每出一张票都有账可查,形成了演出、制作、市场运营三位一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良性循环 状态。正因如此,300多场演出不仅全部收回了成本,而且有盈余。 在与艺术院团的合作中,上海大剧院并没有像国内有些剧院那样竭泽而渔,仅仅关心本剧院的经济利益,倚仗剧院优 势收取高额场租而不顾艺术院团和艺术家的死活,而是本着共同繁荣、相互扶持的宗旨,与院团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分利。或四 六分成与剧团共担风险;或收取适当场租让剧团获得大头。上海歌剧院演出一场《蝙蝠》,获利十几万元,这在剧团的历史上 是从未有过的;上海芭蕾舞团在账面只有十几万元流动资金的情况下,在大剧院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三场满座,加演两 场,5场演出大剧院只收30万元场租,剧团获利近200万元,一下打了翻身仗。对于公益性的演出和培训,比如汪齐凤舞 蹈学校和钢琴培训中心等,大剧院都是无偿提供排练场地。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大剧院的票房优势,为剧院团提供了发展空间 ,形成了大剧院与剧院团共同繁荣、相得益彰的局面。 最近,大剧院又在扶植艺术人才和流派上投资,与廖昌永、黄豆豆、史敏等优秀演员签约;在成功地运作了王徐派越 剧《红楼梦》之后,又将与剧团共同投资推出袁尹派《红楼梦》,而且还在参与投资制作民族芭蕾新作品。 如今,走入上海大剧院这个建筑杰作,你不仅能在剧场内欣赏到高雅的经典艺术,还能徜徉其中参观民族乐器博物馆 ,品尝美味的食品,在音响广场买到中意的音响制品……在这精神与物质的享受之中,你不能不感到,大剧院与大上海,风范 是如此地一致。本报记者单三娅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光明日报> 新闻报道 |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