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文化新闻 > 钱江晚报 > 新闻报道
 


部分高校着手改革学生综合测评方式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11日 05:54 钱江晚报

  本报讯:以“综合测评”来评定学生的在校表现,是眼下许多高校流行的方法。每学年期末至开学,大学生们都要为 此而忙乎好一阵子。“综合测评法”设计出一个公式,将学生上一学年的德、智、体等方面的成绩相结合折算出一个分数。在 此基础上,按学生其他方面的获奖情况和特长等进行加分或减分,最后的得分也成了校方认定的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与奖学金 挂钩。但一些学生提出质疑,学校用经过“综合测评”后的量化分数,来向用人单位展示学生的水平,这种衡量方式究竟是否 合理、科学呢?

  在杭某高校的一位毕业生向记者谈到,当前中小学都尝试取消“百分制”,向“等级制”发展,对于一个大学生的素 质评价,却仍是一个量化的分数,其中究竟是否有值得探讨的因素呢?有的同学为了谋求测评时的额外加分,对学校的大小活 动都积极报名,有些明知非自己所长,也图个“表现积极”,“功利”倾向并不鲜见。据了解,目前,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 高校已经着手改革“综合测评”方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坐标图”法,即把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许多方面的能力、 特长等要素作为不同的点并列出现在一个坐标轴上,因而学生各方面的水平都能表现在坐标图中各个点上。这样的坐标图构建 出一个“立体”的评价体系,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一个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强弱,突出学生的特长。比如,上海大学就曾遇到 这样的例子,日本公司招聘人员,希望职员安分守己,服从性好,对成绩好的学生是首选。而美国公司欣赏有开拓市场能力的 职员,对于组织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可优先考虑,学习成绩则成了参考条件。南京大学学生处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对大学生的过 分细化的评价不科学,学生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中,学校对其爱国主义等政治思想素质把好关后,最终的评价关键看学生从进 校之初与毕业时的转化程度。正如一位语言学家曾经说过的,教育应该像农业生产那样,播下去不同的种子,收获出不同的果 实,而不应像工业生产那样,成批量地推出同一模子的产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最终的评估方让给社会,让用人单位 来评说。本报通讯员侯蔚 沈俏静 本报记者王慧华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钱江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