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文化新闻 > 新闻报道 |
曾几何时,“男看金庸,女看琼瑶,不男不女看三毛”一夜间成为事实,红遍大江南北,无数在被窝里、手电下自修 了金庸武侠的朋友,在今天,大约也可以因此高喊一句“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不敢说“不”到对所有的东西先说“不 ”,从把昔日踩在脚下的一样事物,抗在肩膀上大肆颂扬,我看到的同是文化压迫下的一种过度反弹。而当所有的声音趋向共 同,这时,敢于喊出不和谐音符的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 王朔的这篇《我看金庸》可以说给武侠文学敲响了警钟,它涉及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果说探讨这些问题是毫无意义 的事情,那么个人不敢苟同,文学是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精神的东西,如果说一个沉迷在武侠文学的民族能够建设的何等富强 ,这话说出来恐怕连金庸先生自己也无法相信。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学,这才是我最关心的事情。 也许金庸先生这几年听的歌功颂德的言辞太多,首次遭遇王朔这种“痞子”式的“谩骂”,他的反应实在缺乏职业精 神,金庸先生一再强调了“我对他的小说是予以好评的,王朔先生不会与我有个人恩怨。”言下之意隐隐在说文人间的品评是 应该对等的—“瞧!我夸过你了,你怎也不好意思骂我吧?”姑且不论金先生是老奸巨猾还是憨态可拘,他的这种回答让人无 法信服;严肃意义的文学作品的探讨,注重的是讨论的观点本身,而不是计较什么个人恩怨。其实褒奖和批驳金庸的言论自来 都有不少精品,相信这些文章的作者和金庸先生都不会存在什么私人恩怨。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让我们来看看王朔这篇《我看金庸》是不是超出了文学批评的范畴?“文学批评,是一种无所 为而为的文学创作,借以学习并传播文学及其思想”这种无所为而为的超然,便是文学批评的客观。文学批评大体有两个方面 :理性的选择,而不是统计的研究;价值的估定,而不是事实的归纳。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遍王朔的这篇《我看金庸》,这 篇在王朔笔下难得一见的“正经”文章,我认为恰恰可算文学批评!尽管它是带有一点印象主义。 有不少金庸书迷将王朔的这篇文章归因为“文人相轻”,从感情上,我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因为当一个人心中美好 的东西被破坏时,他常常会设法去谋求另一种形势的平衡。是的,文学批评通常伴随着文人相轻,因为文学批评和文学攻击本 来只有一墙之隔,不过这两者却有一点有本质的不同,文学批评的动机在于真理而非功利。如果说王朔是为了“名人效应”, 这个原因也许可以强加在所有的文学批评之上,不过也恰巧解开了我心中另外一个疑团:为何当今的文学批评是如此之少!毕 竟我不是王朔,我无法断言他是如何的居心叵测,然而金庸先生的那句没有私人恩怨,却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王朔这篇文章 正是文学批评! 可是按照部分金庸书迷的逻辑和做法,王朔先生既然“已经谩骂”了金庸,于是在因特网上,他们代表金庸用文字集 体“强奸”了王朔,甚至把他变成金庸作品中最为不堪的一个人物—东方不败。是的,这种思路和做法的确让人感到痛快,也 可算得上风发意气,快意恩仇。然而我却实在无法理解文字如何同作家的道德画上了对等?在我看来,文学作品本身是文学作 者的人格体现,所以什么样的作者,就产生什么样的作品,这是文学唯一同道德具有的关系。这种人格其实是一种思想,而不 仅仅是表面文字的嬉笑怒骂。 金庸先生无憾矣,他的读者,几乎已全盘接受了他通过作品对侠的撰绎。王朔先生无憾矣,因为这篇《王朔:我看金 庸》的遭遇,已经充分证明这篇文章无比必要。金庸书迷们将王朔的这篇《我看金庸》斥之为“谩骂”并大加声讨的同时,却 对专事颂扬的文字唯恐说得不够绚烂,对照王朔的这篇文章和一些毫无例证的空喊“中国文学史上丰碑”,后者的言论更像是 对作品的亵渎。世界本来就是无数的个体互相碰撞而构成的辉煌,而文化更是多元化的概念,这种无法理性审视一点不同声音 单极化趋势的背后,恰恰说明部分金庸书迷心态的极度反常。《圣经·传道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 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的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 ,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何处”。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信念! 在金庸书迷看来,我喜欢金庸,爱看金庸,这就已经足够了,但是当金庸的作品不是作为流行通俗读物而是被作为“ 道德和各方面的教课书”在各种媒体上面广为流传的时候,这个“偏爱是没有理由”的朴素原因已经根本站不住脚。武侠文学 ,从文学发展来看,它本身具有一定“反文化”的性质,它迷恋的是原始的简单,追求的是昔日的古朴,但要上升成为流传后 世的文学顶峰,武侠文学却必须要接受文学和历史的审视,而不再是牵强附会的泛泛夸耀:“集儒释道之大成者”。非常遗憾 ,在剥去了所有的功利和娱乐性的东西之后,我从金庸的作品中,看到的几乎是一无所有: 简单的对立:善与恶,真与假,爱与恨,却将生活极其简单化,而在宣扬一方时,又通常能看到非现实、极端化的人 性;题材的公式化的重复:没有时代,没有阶级,困守于复仇、阴谋、言情,而这些东西根本无法反应出社会和人生舞台的主 流;文化底蕴的浅薄:永远不要以为,在作品中引入几句“诗曰子云”“琴棋书画”,就等于文学具有了哲学和知识的内涵, 文学需要的不是表象外观,而是入实写真。娱乐性的本质:这种“消费者文学”价值一般体现在消遣,娱乐,趣味,虽然文学 功能具有多元性,而娱乐价值也非常有价值,但同时必须客观评价,而不是进行某种神话和膜拜。而那被广为称道的种种借喻 隐喻,其力度甚至还不如一则《伊索寓言》。所以我的结论是:金庸作品好,但并不足以传世。 流行的确是一种势力,通俗更是一种优势,而当今金庸地位的如日中天的确也得益于此,就王朔和金庸进行这方面比 较,前者显然不是后者的对手,因为“有华人处便有金庸”,不仅王朔不如,中国近代文学史中,恐怕有没有一个作家能超过 金庸的流行势力。然而从近代文学趋向看来,文学注重的是创作性和独创性,这一点,后者却远远无法和前者相比。 在我看来,王朔的这篇《王朔:我看金庸》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它流露出某种对当今中国文学现状的不满,也许正是 在这种不满的驱使下,王朔选择了对当今流行范围最广的武侠文学的主动进攻,他进攻的目标是它的巅峰—金庸,所以他不惜 断言,金庸是最差的。其实,如果头脑中满是一种“义侠剑客,笑傲江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梦想,这种文学的存在 ,至少会淡化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勿论这场论战结果如何,或是胎死腹中,王朔先生的这种精神,对社会而言,似乎要比金庸先生偏安一方潜心修造他 的“十四天书”要有意义的多。我真诚希望,如果金庸先生认为王朔是在和他进行文学探讨,那么他不妨不再拘泥于他的“君 子”风范,拿起他的笔,让我们这些伴随他的作品成长起来的一代,看看站在他的肩膀之上,是不是能够看见中国文学的未来 。 一九九九年初冬 (新浪网友方斩供稿)相关报道: 昨日金庸对《王朔:我看金庸》一文正式表态 相关报道: 王朔:我看金庸 相关专题:争鸣:金庸与他的小说 相关讨论,请进欢迎来金庸客栈参加讨论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