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今晚报> 新闻报道 |
---追寻浑善达克沙漠 西部采访计划中,生态环保是一个重点。因此,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太仆寺旗,便成为我们“神奇的西部”采访组的 第一站,因为这里是进入浑善达克沙漠的必经之地。 对于绝大多数从未到过这里的天津人来说,太仆寺旗是陌生和遥远的。但在领受了今春几场沙尘暴之后,它的名字就 不再陌生了,今春“沙尘暴”的源头之一就是它前面的浑善达克沙漠。 出发前,几位曾在这一带插过队的天津老知青向我们描绘路途如何如何的艰难。但昨天我们一进入内蒙古地界,所行 之路是那样的平坦。从八达岭高速公路延伸北上的,是修复一新的207国道,这条高等级的国道宽阔平坦。300多公里的 距离,车子边走边采访,用了5个小时。沿途不少人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的最大变化就是路。新建和新修的道路,缩短了地 区间的距离,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张北县二沟子段,记者停车拍照时,遇到一位姓李的老羊倌。他说,自从修了这条 路,往外打工的多了,做小买卖的多了,村里人腰包明显鼓起来了。 可见“要想富,先修路”,此话不虚。 初春时节,内地已是花红树绿,但坝上地区还是青黄不接。 越往北,眼目间绿色越少,灰头土脸的荒山秃岭越多。从张家口到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之间,原本有大片大片的草 场,但近年来由于土地严重碱化,草场植被已经退化了。近段时间,“沙尘暴”成为京津地区常客,风沙之源据说就是离此不 远的浑善达克沙漠。而这一带已经是京津地区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了,其状已然如此,可以想见,浑善达克沙漠该是怎样一副 尊容。记者随机了解了几位路人,他们对“沙尘暴”的厌恶与恐惧,丝毫不亚于都市中的人们,治理荒沙的愿望与热情也从来 没有消退,但是,面对这日甚一日的土地碱化,他们无能为力。 汽车朝太仆寺旗政府所在地行进。记者看到道路两旁的土地,已经改粮为草。近年来,内蒙古开始大规模的“退田还 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草场生态。太仆寺旗本是以农为主的旗,人们深受浑善达克沙漠风沙的侵扰,他们开始认识到一味向 土地“索要”需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因而“退田还草”的态度是积极的。 今年的沙尘暴,再次给太仆寺旗人敲起了警钟。旗政府招待所的几位服务员对记者说,这个月刮的风沙大得让人受不 了,天昏地暗的。白天屋里黑得什么也看不见,只好开灯。新闻联播说北京风沙大,你们到这里看看,那才是真正的沙尘暴哩 。 招待所小卖部的一位大嫂插话说:“我们管沙尘暴叫‘黄毛风’。 黄毛风闹起来凶得很,风声像孩子哭闹。”记者问:“你们这儿的汽车牌照怎么都是白色的?”这位大嫂说:“那都 是风沙打的。” 晚上900,记者放下行装,到一家小餐馆就餐。老板张利斌对记者说:这里每年都刮风,但没今年这么厉害。由于 许多地方都沙化了,寸草不生,今年冬天一场大雪下来,饿死好多牛羊。当地人把这叫“白灾”。张利斌说,闹“白灾”那几 天,到处都能见到冻死、饿死的牛羊,政府下令不许买卖死牛羊,都埋了,看着真让人心疼哩。 当晚11点多钟,窗外又响起风沙鸣叫声。记者看到,路灯泛着暗光,这座草原小城本月里第七次受到“黄毛风”的 袭扰。 记者决定,今天上午到沙暴中心浑善达克沙漠瞧瞧,这块令京津地区人们睁不开眼的沙地到底是一副怎样的尊容。(
本报太仆寺旗今晨专电)
相关专题:沙尘暴敲响生态警钟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今晚报> 新闻报道 |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