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两院院士算不算北京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2月12日 16:33 北京晚报

  不久前国家人事部提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学习发达国家,把人力资本优先投资作为新的 投资战略。

  与此同时,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上海,已把上海人才重新定义为:能为上海服务的人才,并提出“人才柔性流动” 的全新模式。

  面对这种竞争态势,一直“全国人才看北京”的首都,如何适应首都经济发展,构筑新的人才高地?对此,中国人事 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提出---两院院士算不算北京人才

  “本市高层次尖端人才缺乏,目前仅有10名两院院士,全市93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中,有22名已经退休。”

  在与北京市人才有关的文件、报道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样。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研究员对这些数字却提出疑问:在北京市居住、工作的两院院士数以百计,为什么 北京市只统计了10位?这些院士为什么不算北京市的人才?因为这些人才不是北京养的,他们属于中央在京单位。这位从事 了二十年人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首都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打破“北京人才”概念,树立全新的“首都人 才”观念。

  王通讯认为,传统的“北京人才”指市属单位的人才,“北京市自己发工资养的人”,它把市属人才和首都其他人才 强行分开,这就是依据行政地缘将本是一个整体的“人才场”切割开。

  “首都人才”应包括能为首都服务的所有人才。无论人才的档次还是人才的数量,市属人才群体远比不上中央在京单 位人才群体。

  按照传统的“北京人才”界定,本市64万科技人员队伍中,高层次尖端人才缺乏,院士不足10名,国家级突出贡 献专家只有百人左右。队伍结构分布不合理,45岁以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发展首都经济急需的电子信 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人才相当缺乏。本市支柱产业还没有一名院士。

  与此相对,在京中央单位聚集了全国各地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人并不由北京提供工资待遇,但就在北京生活、工作。 光是中科院在京各研究所,院士就达上百人。大学等更是藏龙卧虎。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最近一期《中华英才》上撰文提出, 中科院要具备三大主要功能:以知识创新为主,知识传播与知识转移并重。

  知识传播包括知识扩散、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知识转移包括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科技人才转移等。

  作为中科院最大基地的北京,首当其冲成为这种传播与转移的扩散地。“这些人才并不属于北京,但应想办法使其与 北京地方人才联为一体。他就是首都人才的一分子”,王通讯以江苏经济腾飞为例。“围着上海的小城市里的企业家,一到周 末就跑到上海去,不干别的,接专家”,上海的专家、技术人员为江苏人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观念,带回的只是江苏人给他 们的劳动报酬,因为“这些上海专家是上海的单位开工资养的”,王通讯说,北京的企业和研究单位更应学会“用人不养人” ,进行低成本的人才投资。虽然只是从“北京”变成“首都”,后面,却是人才观念的新旧交替。王通讯称之为“打破孟尝君 人才观”:“北京人才的概念源于用人先养人的观念,像战国时的孟尝君一样,看到人才,不管有没有用,一定要招纳门下, 先养起来。”孟尝君门下号称三千食客,他也得了爱才美名。但这种“孟尝君人才观”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潮流,随着人才成本的引入,“不是我的人才,同样可为我所用”,王通讯认为,不养人而用 人,才是用人上策。本报记者王学锋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